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兩岸高手過招 可收化異趨同之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14 23:35:01  


  中評社香港11月14日電/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由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辦、馬英九暗中推動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正如其會場主席台會標以大字凸顯的“六十”那樣,是兩岸分離六十年來第一次在台灣地區舉行的兩岸共同討論政治、外交、軍事等敏感議題、“卡司”最強的學術研討會。

  文章說,這與十八年前大批台灣藍綠學者專家湧到北京參加由全國台灣研究會、全國台聯、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掀起了兩岸關係學術研討的第一個浪潮,並建立了兩岸學者專家建制性、有組織、具規模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機制(除一九九五年因台海危機而停辦一年之外,每年都有舉辦,至今年已是第十八屆),其成果為大陸涉台部門所重視,其中有的建言更被吸收轉化為大陸對台政策措施甚至是“江八條”、“胡四點”、“胡六點”及“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的主要內容相比照,這次“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也必將會掀起兩岸關係學術研討的第二個新浪潮。

  今次的標誌將不僅僅是日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中共中央重要智囊鄭必堅率領許多大陸退役將軍、退休高級外交官及重量級的涉台專家學者赴台,並是在台灣首次進行兩岸政治、外交、軍事等敏感性議題的探討,更重要的是,其成果將會提供給台灣領導人參考,並將極有可能會形成以兩岸民間政治交流的“二軌”推動、督促兩岸公權力的“一軌”正式啟動兩岸政治對話、進而政治協商,這個研討會也就會象第一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那樣,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很有趣的是,十八年前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的學者專家首次面對面地公開研討,尤其是來自台灣的學者專家中,既有藍色政治光譜但其“統一觀”卻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泛藍統派”者,也有民進黨中比較開明的人士,與大陸學者的既有政治立場可說是“火星撞地球”,因而在小組討論時兩種對立的觀點發生激烈衝撞,甚至是“拍檯拍凳”。但討論下來卻無損私人友誼,在既後十多年的交往中還成為好朋友。而昨日下午“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的分組討論中,兩岸學者也發生了激烈的爭議,唇槍舌劍。不過,如果能夠遵循“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模式,這種爭議其實是大有好處,可使兩岸的“白手套”直接感受到對方的真實情感,並透過爭論逐漸縮小距離,達到“求同存異”、“趨同化異”的境界。從爭論中產生的新思維、新觀點、新建言,還可提供給己方的主管機構以至領導人參考,作為進一步調整政策的參考依據。

  實際上,從昨日的一些爭論觀點來看,無論是正式發表的論文,還是小組討論時爭辯的內容,是“辯”出了許多既“超前”、又務實可行的新道道路來的。其中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提出的以兩岸共同治理為基礎論述,雙方成立“兩岸共同事務委員會”,共同策劃、組織、協調、控制和監督兩岸共同事務的合作問題的建議,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謝郁提出的可以兩岸和平協議形式,將“兩岸同屬一中”法制化的建議,曾任“陸委會”副主委的台灣淡江大學教授黃介正的可將“ECFA”模式套到兩岸的涉外事務與安全軍事討論的建議,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的在超越兩岸政治、利益的議題上,兩岸可以組成一個代表團共同出席國際上的活動的建議等,都值得兩岸當政者尤其是大陸方面參考。

  其實,即使是一些對立觀點,也同樣有思考價值。比如,曾任海基會秘書長的邱進益希望大陸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不要有施舍、給予的心態;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李明不認同“美國對台軍售仍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之說,認為馬英九上任以來一直在降低兩岸衝突、提昇兩岸互信,但大陸軍事力量迅速上升,台灣仍會感受到壓力,美國對台軍售都屬防禦性武器,根本對大陸無法造成軍事威脅,因而大陸應給台灣多一點信心,否則這仍是和解的障礙;國民黨籍“立委”帥化民的今天台灣面對一個飛彈烏雲罩頂,以及大陸外交的強勢作為,這才是加深台灣老百姓對大陸敵意的問題,因而一個有優勢的大國,要有充分的自信心,縱使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觀察員,中國也不必視為有多大的威脅的觀點;等,雖然是台灣方面的觀點,但卻也是台灣學者以至老百姓的強烈感受,北京方面似也宜“易位思考”,多想想台灣人民的感受。這就正如鄭必堅昨日在“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所言,近百年來兩岸間曲折的分分合合、歷史造成恩怨與隔閡,使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台灣意識,一些台灣同胞對大陸缺乏了解,存在誤解,甚至包有一些敵意,這些都是大陸必需要以包容的心態加以面對,並要以最大耐心予以化解。實際上,當年台灣學者提出“台灣意識”時,大陸方面不也是十分敏感、緊張?但經過交流、溝通,大陸方面現在也認為,台灣人民愛土愛鄉和要求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絕不等於“台獨意識”,從而爭取、團結了更多的台灣民眾。

  當然,台灣學者以至是當局也應當很好地思考大陸與學者提出的一些論點,如中國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的大陸與台灣不可能對等,台灣若以“一邊一國”身份參加國際組織就有問題,中國國防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潘振強少將的在兩岸統一前,台灣老百姓希望在國際上有活動的空間,而且是以尊嚴的狀態介入國際事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合理”有個前提,就是不要造成“兩個中國”的觀點等。不過,正是有了面對面的爭論,才能有進一步縮小距離的機會。看來,國台辦主任王毅月前關於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趨同化異論”,正在發揮作用。

  隨著中共省委書記梁保華的訪台及日後還將會有更多的省級黨委書記訪台,及“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涉及政治、外交、軍事議題的探討,“二軌”的政治交流及對話正逐漸加溫。而且,由於是逐漸加溫,並讓台灣民眾深切地受到“其實也沒有什麼可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民意所趨。在馬英九認為時機成熟,毅然前往大陸進行“胡馬會”並啟動兩岸政治對話時,就不會令人有“突然”的感覺,大幅減降情緒上的衝擊,民進黨要反也反不起來,就象目前民進黨在民意壓力之下,並沒有“杯葛”這幾項具有政治意涵的交流活動那樣。

  就此而言,相對於十八年前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打開了兩岸學術交流大門,這次“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相信也沒有形成打開兩岸政治對向大門的強大推力。


    相關專題: 兩岸二軌對話 重量級人物激烈交鋒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