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31日電/《北京晚報》報道,來到新整修過的鮮魚口老街,但見各式店幌迎風飄展,牌匾招牌楹聯店外懸,恍惚間似如穿越時空,又回到百年前四九城眾商業街市里繁榮熱鬧的景觀。漫步在古色古香的鮮魚口,各式各樣的店幌、招牌、牌匾以及抱柱楹聯,獨具特色,展示著古都文化與京商文化的一幅歷史畫卷。
商店的字號、幌子、招牌、牌匾、楹聯,以及吆喚響器的和聲,是傳統經商中必不可少的廣告宣傳。
《詩經》中有“貓管備舉”的詩句,吟誦的是用吹著竹管賣糖食的商販;《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酒店外,已見高懸著寫有“新酒”字樣的酒旗;“神仙問酒誰家好,李白回答此處高”——在元代製造的大酒甕上已見燒刻著有這樣的廣告詞兒;明清民國時期的北京城,盛行用響器及吆喚乃至唱曲,對商品進行廣告宣傳;而那請名人題寫的牌匾和楹聯,則一直都是古都北京城的傳統特色,至今漫步琉璃廠文化古街、前門的大栅欄及鮮魚口等商業老街,仍可欣賞到商家懸掛門前的牌匾及楹聯。看鮮魚口內仍懸掛著的郭沫若為力力餐廳題的名匾,錦芳小吃店門前懸掛的“小吃不小百食如錦,大家乃大一品生芳”嵌入店名的楹聯,這些古色、古香、古韵的商業文化,不僅引人觀賞,更起到獨特的宣傳功效。
幌子和招牌是老北京商業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傳統的眾行業、老字號商鋪的標記。幌子古稱“布幔”,又名“望子”、“市招”、“招幌”,俗稱“店幌”,是店鋪用來招引顧客的招牌。為招攬生意,各商戶在門前懸掛或放置自家各具特色的標誌,其式樣色彩和製作材料,不僅有布幌,還有木頭或金屬類制成的實物幌、文字幌、形象幌與象徵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