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論壇:香港政黨政治發展及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2-05-11 00:11:40


 
  李煜明:香港政黨政治應該發展什麼樣的道路呢?《基本法》訂明香港將最終達成普選,這點毫無疑問。如前所言,在一個成熟的代議民主社會裡,政府必定是由政黨單獨或聯合主導的,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政府需要通過政黨爭取市民對政策的認同和支持,以及通過政黨收集社會不同階層的意見。

  剛才大家說到政治分野和政策分野,比如政黨會爭論贊成還是反對23條的問題,這點葉太感受至深。雙普選之後,泛民政黨還有什麼可以爭論的呢?政黨關注的焦點必定從政治分野轉到政策,以取得市民的支持。

  至於政治人才的問題,香港是一個商業城市,從政的代價很大,要面對公眾的監督,職業收入不穩定,選舉一旦輸了就沒了位置,沒有任何保障;香港的議員又沒有退休金制度的保障,任期結束後只能獲得相當於任內薪資的15%作為酬金,職業穩定性和所得收入遠較醫生、律師、投資銀行經理等專業為低。再者,現時政府高級官員中只有少數人從政黨出身,所以在風險高報酬低的情況下,很多年輕人寧願從事其他行業也不願從政,造成政黨難以招攬或挽留人才的困境。美英的情況不同,我以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參觀過議員辦公室,發現不少幫助議員分析政策的職員都具有經濟學博士或其他博士級的學歷。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去當教授或者從商?他們說,跟隨議員有晉升機會,例如倘若州級議員選上國會議員,就會推薦身邊的人補上自己的位置,或向州長甚至總統推薦他們出任其他職位。由於香港始終是一個城市,故此在這方面難以企及,不像美國般有那麼多的機會。因此,政府必須想辦法儘量改善對政治人才的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質人才參政,否則,年輕人即使有從政的熱情,最終也會基於現實原因而轉投其他行業。這種情況必須受到重視,而政黨未來也將扮演更大的角色去培育政治人才。

  有人擔心未來可能有反對中央政府的人當選特首,我們覺得這個可能性相對較低。2012年特首選舉,葉太參與只不過10天,民意支持度已經位列第二,比民主派的候選人何俊仁先生為高,何先生自己在特首選舉辯論中也承認他們的政綱不能用來執政。市民心裡明白,民主派沒有行政經驗,未必能勝任特首。

  特首是否可以有政黨背景?我們認為,應該允許有政黨背景的人士參選,至於勝選之後是否應該退黨,則要視乎社會的氛圍。香港是多黨制社會,最大的黨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所以特首無黨派,給市民的觀感會好一些。特首應否有政黨背景的問題可以從長計議,靈活處理。

  香港的政黨一般比較著重及時利益,他們很關注民意調查,卻很少深入研究政策,思考具體的落實辦法。然而,民主不僅僅是選票,還要考慮政府的效能及政策的成效。香港回歸十五年,市民對民主的知識似乎僅僅停留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入門標準,以為投票就是民主的全部。因此,葉太在她的碩士畢業論文中提出要加強“民主基建”,政府要投放更多資源讓市民對民主制度的運作有更深入的認識,政黨也要投放更多資源進行政策研究。

  主持人問及新加坡模式是否適合香港。新民黨認為,新加坡模式在某程度上跟香港剛剛相反,香港是多黨的總統制,新加坡則是一黨主導的議會制。如果要實行新加坡模式,就須對《基本法》作出相當程度的修改,所以新加坡模式未必適合香港。作為折衷,香港可以考慮借鑑法國的半總統制,在任命專業人士擔任部份要求專門知識的官位的同時,容許跟政府理念相近的立法會議員兼任其餘官職,使行政立法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與合作。根據法國的經驗,這種制度下,立法會不能對特首投不信任議案,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行政主導。

  最後,香港始終是“一國兩制”下的地方性政權,所以很多事涉《基本法》指定,屬於中央政府權責範圍的部份須與中央協商,不能純粹照搬外國制度。政黨政治的問題也要留意中央的反應,與中央充分溝通,以理順中央與特區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