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3 00:07:55  


葉廷芳
  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此間光明日報日前刊載了葉廷芳的演講內容。葉廷芳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36年生於浙江衢州,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留任助教後,於1964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先後任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歐文學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中國作協、劇協會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蘇黎世大學榮譽博士。主要著作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動》(隨筆集)、《遍尋繆斯》(散文集)、《不圓的珍珠》(隨筆集)等;譯著《老婦還鄉》(迪倫馬特喜劇選)、《變形記》(卡夫卡短篇小說選)、《卡夫卡書信日記選》、《卡夫卡傳》(合譯)、《溺殤》等多部以及編著《論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德語國家散文選》、《外國百篇經典散文》、《世界名家隨筆金庫》、《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合編)、《從顛覆到經典——現代主義大師群像》(合編)等30餘部。此外有相當數量的有關戲劇、建築與藝術方面的評論文字。

  內容如下:

  主持人開場語 

  上一期的光明講壇刊登了王岳川先生的演講,演講中提到,對今天不斷發展強盛的中國而言,大國文化戰略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是一個必須正視和重視的重大文化戰略問題。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文化也要走出去。

  從歷史上看,中國曾經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文化,這些文化不僅對周邊國家影響深遠,而且還跨過千山萬水,傳播、影響到歐洲。下面,我們就請葉廷芳先生給我們講講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

  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產物,是人情和人性表現的載體。所以文化不管什麼類型,產生自哪個民族或地域,因為有人性這個媒介,一經接觸,就會相互吸引,進而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乃至相互交融。當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會很快交融,有的甚至還會發生摩擦,以至戰爭,例如宗教文化,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和17世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都是。但大的趨勢是交融,而交流是它的過程。

  一般來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除此以外,生產力發展的先後,也會對文化產生明顯的影響。比如歐洲人自17世紀起就開始擺脫農耕文明,開始了工業文明。他們的文化遂轉型為“工業文化”,而我們直到現在,雖然生產方式已經工業化了,但文化形態基本上還保留著農耕文明的特點。因為一種新型文化形態的形成需要時間的沉澱。工業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質力量和以“普濟眾生”為己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這種文化的特點是陽剛文化,強力文化,它是進取性的,是岀擊型的。而我們的農耕文化是一種陰柔文化,它是封閉性的,是守成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