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乾隆皇帝統一新疆 施行“南疆之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07 09:47:38  


  新疆古稱西域,漢武帝反擊匈奴後,西漢置西域都護府,將該地正式納入漢朝版圖,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每逢中原王朝衰弱之時,西北地區便往往出現少數民族乘機而起建立的割據政權。清初,厄魯特蒙古曾在伊犁地區建立準噶爾政權,並強極一時,歷噶爾丹、策妄阿喇布坦、噶爾丹策零各汗,長期與清朝對峙。乾隆十年(1745年)以後,準噶爾政權陷入內亂,乾隆帝抓住有利時機,將其一舉蕩平,統一了新疆地區。面對這一遼闊廣大的地區,乾隆以其最高統治權威,又發出了大興屯田的號角。

  戰亂後的新疆,給屯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也產生了許多不利因素。最有利的是自然條件好,新疆中部橫亙著天山山脈,把全疆自然劃分成南北兩部分,今天俗稱北疆和南疆,清時一般又稱天山以北為北路,天山以南為南路。北疆地區沙漠較少,草場茂盛,土肥地沃,適宜耕牧。厄魯特蒙古四部中,輝特部遊牧于雅爾(今新疆塔城附近),杜爾伯特部遊牧于額爾齊斯河流域,和碩特部遊牧于烏魯木齊,準噶爾部遊牧于伊犁,四部共有二十萬戶,六十多萬人。準噶爾政權割據新疆時,從天山南部遷移數千戶維吾爾人在伊犁附近地區種地交糧,因此北疆地區農牧業蓬勃發展,成為支撐準噶爾政權的物質保證。乾隆十年,噶爾丹策零逝世,準噶爾政權長期內亂,大批牧民為逃避戰亂,紛紛投降清朝。尤其十八年(1753年),和碩特部臺吉三車淩等人來降,次年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杜爾伯特部臺吉訥默庫等率二萬餘人投降清朝,給乾隆決策用兵準噶爾以可乘之機。

  乾隆用兵準噶爾時,曾決定在其地仍設四汗,“眾建之而分其力”。當準噶爾汗達瓦齊未被清軍俘獲時,乾隆就提出封阿睦爾撒納等人分別為四部汗,“朕視準噶爾眾臺吉與喀爾喀諸部落無異,凡事俱一體辦理。四衛拉特臺吉亦應照喀爾喀,每部落設立盟長、副將軍各一員”《清高宗實錄》,卷490,3頁。,由清政府設駐紮大臣管理四部事務。阿睦爾撒納圖謀當四部總汗未遂,發動反清叛亂,乾隆仍堅持設四汗的計劃,宣佈噶勒藏多爾濟為綽啰斯汗,車淩為杜爾伯特汗,沙克都爾曼濟為和碩特汗,巴雅爾為輝特汗,表示待平定阿睦爾撒納之後仍按四部體制管理。但後來輝特汗巴雅爾、綽啰斯汗噶勒藏多爾濟先後參與叛亂,清定北將軍班第、定西將軍策楞,參贊大臣鄂容安、玉保,副都統和起、唐喀祿,領隊大臣滿福等重要將領戰死,其中不少將領是被叛軍以投降為名誘殺的。乾隆據此認為厄魯特蒙古不可信任,放縱清軍大開殺戒,和碩特汗沙克都爾曼濟就是在這種猜疑情況下被清軍誤殺的。長城以北號稱塞外,從來沒有天花,而清軍平叛過程中,天山北部流行天花。厄魯特牧民大量出痘而死,或因避痘外遷,或避亂外逃,造成當地人口銳減。清人魏源說:“計數十萬戶中,出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率殲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成佐領昂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喇一氈帳。”魏源的說法基本反映了人口下降的情況,但有些事實要予以澄清:1.清軍入伊犁之前若干年,北疆牧區厄魯特四部因爭奪汗位,互相殘殺,人口實際已處於大量下降階段;2.乾隆繼位之後,厄魯特蒙古不斷地內逃,歷史上此類記載甚多;3.有些厄魯特牧民被清政府遷移內蒙古地區居住,像杜爾伯特三車淩部,達什達瓦部就是如此,這種減少和戰亂死亡不可同日而語。

  乾隆在新疆實行屯田,就是為了解決人口銳減問題而採取的必要措施。清統一新疆以後,北疆成為國防最前哨,恰巧又和最富侵略心的沙俄為鄰。沙俄一貫積極支援準噶爾政權分裂祖國的活動,甚至收留阿睦爾撒納,因其出痘身亡才將屍體交給清政府。對於沙俄的居心乾隆是非常清楚的,只有派重兵守衛以伊犁為中心的北疆地區,才能有效地阻止沙俄對中國領土的蠶食。北疆人口稀少,給大批駐兵帶來很大困難,軍糧沒有保證,其他後勤支援更談不上,就是從新疆最近的甘肅省調撥糧食,運至伊犁也有數千里之遙。長途運輸,民力艱難不說,甘肅地瘠民貧,本省經常仰賴陜西糧食,實際上是無糧可調。若從內地供應,財政負擔勢必激增,清政府與準噶爾對峙近七十年,每年在西北地區耗掉了大量軍費,乾隆下決心解決準噶爾問題,正在於一勞永逸,徹底擺脫軍費負擔。既不能增加財政負擔,又要鞏固西北國防,在他看來,舍屯田別無出路。

  新疆北部的屯田,乾隆以前就已有之。“新疆屯田,始康熙之季,察罕諾爾地駐兵,因于蘇勒厄圖、喀喇烏蘇諸處創屯種,令土默特兵千,每旗一台吉,遣監視大臣一人。而哈密、巴裡坤、都爾博勒及西吉木、布隆吉爾等,鹹議立屯,命傅爾丹、蘇爾德、梁世勳分職其事。”《清史稿?食貨一》,卷120。那時的屯田,僅是清政府解決軍糧不足的輔助手段。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平定阿睦爾撒納的戰爭接近尾聲,大批綠旗兵退出戰場成為閒員。當時清軍糧食不足,雜以羊只供應,很多羊死於驅趕途中。乾隆想到不能讓這些脫離戰鬥的綠旗兵坐耗軍糧,就命令駐守巴裡坤的參贊大臣永貴率領綠旗兵,“廣為墾種,以裕軍食”。永貴組織綠旗兵在烏魯木齊、辟展、托克三、哈喇沙爾、羅克倫、昌吉等處開荒種地。據永貴報告,當年參加種地的士兵三千六百名,開荒二萬九千三百畝,秋收得糧三萬五千八百石,為往年三倍以上《清高宗實錄》,卷559,19頁。。烏魯木齊周圍地區類似的屯田兵最多時有一萬三千四百名。乾隆認為這些屯田兵“多係閒住,不妨暫令乘時布種”,仍是作為解決軍食的臨時手段。將屯田作為保衛邊防、開發新疆的主要措施是在清政府平定回部之後開始的。

  開發新疆:大興屯田

  新疆北部的屯田,是乾隆親自規劃並且傾注了全副精力搞起來的。二十三年(1758年)四月,乾隆就強調指出:“惟明歲駐兵屯田,最關緊要。雖烏魯木齊等處現在耕種,而伊犁尚屬荒閒,倘被布魯特等侵佔,又須經理。朕意于伊犁等處駐紮索倫兵及健銳營兵兩三千名,合之綠旗屯田兵丁,聲威自壯。”《清高宗實錄》,卷560,7頁。乾隆曾計劃召定邊右副將軍兆惠到北京詳細佈置屯田事,後來因兆惠負責指揮進剿霍集佔叛亂,改由陜甘總督黃廷桂主持此事。黃廷桂打算由東起巴裡坤、西至伊犁,七處地方同時修築城堡,派遣兵丁,開展屯田。黃廷桂為此要求供給種子七八千石,農具五六千副,駝馬一萬五千隻。軍機處接到黃廷桂的報告後,認為根據國家財力,一時無法湊齊如此龐大數量的農具和駝馬供給屯田士兵。乾隆反對黃廷桂的主張,認為黃廷桂表面上雷厲風行,實質上是脫離實際空想。不久,黃廷桂又提出大量招募維吾爾族人屯田的辦法,參贊大臣舒赫德也提出於伊犁派滿洲、索倫兵四千,綠旗兵四千前往駐防,派維吾爾人三千戶屯田的辦法,都被乾隆否定。乾隆的方針是“伊犁屯田應由近及遠”,若是一下子聚集滿漢兵丁及維吾爾人逾萬,是無法妥善安置的。他具體說道:“至於屯田伊始,或派兵五百名防守,回人(指維吾爾族)五百戶耕作,計所獲之糧,足敷食用,再議開擴。”《清高宗實錄》,卷599,44頁。他的辦法是儘量不依靠國家財政,由屯田自身積累逐步擴大規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