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月刊:要對台灣當局作恰當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4-09-04 00:50:03  


要對台灣作恰當定位
  中評社9月4日電/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王昇研究員在《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對務實探討兩岸政治關係的幾點看法》,作者認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有三個面向,一是你是誰,二是我是誰,三是彼此是什麼關係。對大陸方面而言,核心的問題是台灣當局的政治定位,也就是如何看待曾經是中國中央政府、目前治理著中國部分領土(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當局作出恰當的定位,進而明確統一前的兩岸政治關係,是開啟政治談判、對彼此往來以及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涉過深水區的立基點和前提。”文章內容如下:

        兩岸政治對立的本源是兩個政府

  前任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①這是對兩岸關係的性質最為權威的論述。所謂“政治對立”,當然不會是指大陸和台灣這兩塊土地的對立,但胡錦濤並沒有點明“政治對立”的主體為誰。那麼,是誰與誰的政治對立造成了大陸和台灣的尚未統一?如果我們回溯歷史,並不難找到答案。

  1949年9月,中共在“人民解放戰爭業已取得基本的勝利,全國大多數人民業已獲得解放”的情況下,邀集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國外華僑等各界代表性人士共商國是,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程式,組建了新中國中央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10月1日宣告成立。當其時也,內戰仍在進行。當解放軍攻佔首都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在全中國的統治地位被推翻時,它並沒有宣佈解散,而是撤出南京遷往廣州,當新中國政府宣告成立時,它被解放軍的炮火一路追趕,從廣州再遷到重慶,從重慶再遷到成都,最後於12月7日從西昌遷到了台北。正如同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過的“改朝換代”一樣,1949年的中國發生了國家政權的更迭,但是,就當時的情形而言,新中國政府建立的同時舊中國政府卻沒有立即消失,暫時呈現出新舊兩個政府在中國的領土上並立的狀態。

  一個國家當然只能有一個合法的中央政府,新中國政府成立之初就與舊中國政府處於勢不兩立的地位。在新中國政府的成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昭告世界:“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朱德總司令也向解放軍發出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餘,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目的就是要迅速結束新舊兩個政府暫時並立的狀態。②然而,由於海峽的天塹阻隔,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發生,特別是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充當舊中國政府的保護者,新中國政府消滅舊中國政府的軍事行動被迫中止,新舊兩個政府並立的狀態就這樣在海峽兩岸延續了下來。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儘管雙方都沒有放棄消滅對方的企圖,也進行過相應的嘗試,但新中國政府無力解放台灣徹底消滅舊中國政府,舊中國政府也無力反攻大陸恢復其地位,於是形成新舊兩個政府長期對峙的局面。這種對峙不但存在於海峽兩岸之間,更突出體現在國際舞台上,新舊兩個政府相互否定對方的合法性,“漢賊不兩立”,在國際上競爭中國的代表權。由於大陸與台灣體量對比懸殊,一個是中國的主體一個是邊陲,新中國政府在這場關於誰代表中國的競爭中必然取得勝利。以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接納新中國政府的代表驅逐舊中國政府的代表為標誌,新中國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對外代表中國,不僅獲得絕大多數本國人民的擁護,也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舊中國政府繼內戰失敗之後,在歷時22年的“外爭”中也歸於失敗。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舊中國政府仍然沒有偃旗息鼓,仍然不承認新中國政府的中央政府地位,新舊兩個政府的隔海對峙一直持續至今。

  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所謂“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從根本上說是兩個政府的對立。因內戰導致的國家尚未統一,不是領土和主權的分裂,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這是兩岸關係的現狀,另一方面,新中國政府與舊中國政府在1949年以後,一直奉行不同的國號和憲法,各自治理著中國的不同區域,長期對立,也是兩岸關係的現狀。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需要把握兩岸關係現狀的全貌,釐清兩岸政治對立的歷史本源,直接面對兩個政府為兩岸政治對立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談得上是務實的探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