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彭維學:兩岸政治關係應該如何推進?

http://www.CRNTT.com   2013-10-08 00:38:41  


 
  兩黨高層會晤機制、兩黨黨際溝通平台,是目前兩岸政治關係中互信基礎最穩固、運作比較成熟的互動模式,在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促進兩岸關係全面穩定發展、彙聚“反獨促和”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因馬英九高調授權吳伯雄、馬團隊直接參與,2013年6月舉行的“習吳會”提升了國共平台的功能與影響,勾勒出兩岸關係邁向“深水區”發展的路線圖⑤,揭開了兩岸高層政治對話的序幕。

  (四)兩岸高層接觸創新模式、提高層級

  胡錦濤於2008年4月、李克強於2012年4月,分別與應邀參加博鰲論壇的台灣候任“副總統”蕭萬長、吳敦義會談,開闢了兩岸高層互動新模式。2013年4月8日,習近平在博鰲與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會談。2008年11月以來,胡錦濤在一年一度的APEC峰會上與馬英九的代表、台灣前“副總統”連戰會晤,開啟了兩岸國際場合互動的新模式。這些高層互動實際上具有“准政治對話”功能,對於兩岸累積互信、解決台灣方面的緊迫性需求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兩岸兩會協商進入“准官方談判”、“准政治對話”新階段

  兩會協商定位為民間性、事務性、功能性商談,但兩會實現領導人互訪與兩會協商正常化、制度化,兩岸副部級官員以兩會顧問或專家身份直接開展業務商談,標誌著兩會協商邁入“以官扮民”的“准官方談判”階段。尤其是,有關司法互助、海關合作等協議隱含“互不否認治權”意涵,兩會磋商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過程中討論“是否掛國旗”、“派駐人員是否具有探視權”等政治問題,“無異為兩岸架接了從‘互不否認治權’,逐漸走向‘相互承認治權’的橋樑”。⑥

  (六)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取得一定進展

  5年來,國共兩黨、兩岸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庫、機構,就探討兩岸政治議題進行了務實探索和有益嘗試。2009年11月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2012年7月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012年12月的“台北會談”、2013年6月的“北京會談”、2013年6月的“築信研討會”,圍繞促進兩岸政治關係、強化認同互信、探索政治安排、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議題展開討論,對兩岸加深瞭解、積累共識、探討“深水區”的兩岸政治關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