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他信黨卷土重來 泰國政局何處去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7月3日,泰國迎來2009年“紅衫軍”鬧事引發大規模流血事件後的首次國會下議院選舉,為泰黨頭號議員候選人、他信的妹妹英拉戰勝民主黨黨首阿披實,成為泰國首位女性總理。自從2006年2月反他信力量因西納瓦集團股份出售案走上街頭以來,泰國政治便陷入兩大陣營對峙的僵局:如果進行選舉,必然是占選民多數的支持他信陣營獲勝,反他信陣營就會進行抵制;不進行選舉甚至恢復軍政統治,支持他信陣
中海油“漏油門”:傲慢國企何以煉成?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在海上原油發生滲漏近半個月之後,中海油終於正式披露漏油事故信息。且不說中海油回應的真實性如何,這種處理事故的“擠牙膏”式策略,就足以讓人反感。一個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漏油事件,卻在半個月後才得到肇事方的回應,中海油為什麼能夠如此坦然地對公眾利益熟視無睹?中海油之所以如此傲慢,根本原因就在於其不可動搖的市場壟斷地位。要杜絕類似瞞報事件,除了嚴格相關法律法規,在更大程度上破除市場
名校“掐尖”之戰:高教功利化愈演愈烈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的生源爭奪戰硝煙正起,相互間均嚴斥對方干擾自己招生“預錄取”。其間使陰招、下絆子的手段,令人嘆為觀止。兩校之爭只是今年高校生源大戰愈演愈烈的一個縮影,從自主招生的“北約”、“華約”抱團“掐尖”,到去年北大清華公布的新生狀元數相互“打架”,高分考生作為“稀缺資源”,屢屢讓各個學校費盡心機;“掐尖”表面看似為了招攬優秀人才,實質上無非是高校的“名譽之戰”“利
郭美美風波:紅十字會緣何跳進黃河洗不清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引發紅十字會誠信危機的“郭美美事件”持續發酵,撲朔迷離,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其中頗受公眾關注的是紅十字會系統之中商業系統紅十字會和數家公司的牽扯。輿論認為,正是通過此類公司的商業運作,以公益為目標的籌款行為與企業扯上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利益關係。而中國紅十字總會屢次“嚴正聲明”,稱“紅十字商會”和“郭美美”屬子虛烏有,卻並不解釋商紅會與有關企業的關聯,更刺激了輿論懷疑的升級。
埃及衝突 後穆巴拉克時代能否由亂而治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當地時間6月28日至29日,埃及數千名抗議者在首都開羅與安全部隊發生了自前總統穆巴拉克下台以來最嚴重的暴力衝突,埃及發生“二次革命”似乎已成定局。分析人士指出,在這次暴力衝突中,一小股人的煽動竟然引發數千抗議者不滿情緒的突然爆發,反映出埃及民眾和執政當局之間存在深層矛盾。“後穆巴拉克時代”的埃及曾被期待迅速走上民主、穩定的坦途,成為該地區的成功典範。然而,事態的發展似乎偏
“物價超美”民生之痛 稅改還需加力
  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近日,一條關於中美物價的微博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中美物價反差讓民眾感受如此強烈,原因有二:一是工資增長緩慢,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二是層層稅負加碼,大多數商品要徵收17%的增值稅,讓民眾承受不起。輿論指出,關注“國人掙得比美國少、物價比美國高”的深層次命題是稅負痛苦何時才能轉變為國民幸福,“掙得少、稅負重”違背了“讓每一個納稅者都能享受到其納稅後的回報”的基本常識,
法律公權博弈 “被精神病”能否杜絕?
  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難產了26年之久的《精神衛生法》,日前終於以公開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的草案形式,亮出了“不得強制進行精神病檢查”的核心價值觀。面對“該收治的不收治,不該收治的被收治”的種種亂象,人們似乎看到了重整精神病收治秩序的曙光。然而,矛盾依然存在,一邊是“普通公民被精神病”的深淵,另一邊又是“武瘋子危害公眾安全”的懸崖,《精神衛生法(草案)》能走好平衡木嗎?
“健康教母”現形 養生騙子何以層出不窮
  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眼下的國內健康養生產業,儼然成為騙子的江湖。“綠豆神醫”張悟本、“神仙道長”李一大行其道,已令社會羞愧,“健康教母”馬悅淩再次蠱惑人心,將自己包裝得更為神奇。把原因僅僅歸結於患者的盲目與騙子的包裝手段高明,顯然無法令人釋懷。在一個個騙子的真面目被揭穿後,“偽養生”的歪理邪說為什麼依然能夠忽悠人?騙子的真面目,為何總是要等媒體的報道來戳穿?
23萬條民意撼不動個稅3000元起徵點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電/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二審草案維持一審草案3000元個稅起徵點不變,這無異於給了民意當頭一棒。作為財政部惟一的退讓,二審草案只將一審草案最低一級稅率由5%下調為3%,算是對民意做了一個不太情願的回應。輿論質疑,如果創紀錄的23萬多條民眾意見尚不能改變有關部門的初衷,如果絕大多數民眾反對尚不能撼動一個個稅起徵點,那麼“徵求意見社會”的實際意義何在?今後人們還怎樣相信“徵求社會
“郭美美”炫富門:中國慈善公信力再遭重創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電/住豪華別墅,手持價格不菲的愛馬仕包,開著數百萬元的瑪莎拉蒂跑車,年僅20歲的微博女“郭美美”近日在網上掀起了一場巨大爭議。爭論焦點不僅在於她的年少多金,更因為其認證資料赫然寫著“中國紅十字會商會商業總經理”的頭銜。紅十字會是慈善機構,其善款基本上來源於社會捐助,這樣一個有著紅十字會背景的人,大肆炫富,讓近年頻遭質疑的紅十字會再度陷入尷尬。雖然“郭美美”承認身份為假,新浪
“我行賄了”不合法 中國反腐路崎嶇
  中評社北京6月26日電/自從6月9日眾多“我行賄了”網站橫空出世,又一輪反腐行動再次從民間出發,對於如火如荼的網絡反腐,北京檢方何以會有“不合法”、“打草驚蛇”、“不嚴肅”等論調?其實,官方對待民間反腐網站大可不必過度敏感,更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會出現官方網站和民間網站“冰火”相隔的人氣現狀?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和吸納這些民間網站所折射出的民意?
“我爸是國法” 敲響地方權力警鐘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我爸是李剛”曾被認為是史上“官二代”最強音,餘波尚未散盡,“我爸是國法”的叫囂再次襲來,引發網民義憤。“永和事件”看似偶然,實際上也是絕對權力的必然結果,折射出某些地方權力的肆無忌憚,折射出一些基層政權領域中“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權力生態。
京滬高鐵減速開通 “大躍進”降溫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京滬高鐵將於6月30日開通運行,此前,中國高鐵炫目的速度,不斷遭逢輿論非議——不計投資回報能力的高負債、工程招標中的腐敗問題、脫離普通百姓的高票價等,迫使中國鐵路建設決策從狂飈8年的“加速”思維首度轉變為“減速”思維,標誌著中國鐵路對於速度的狂熱正在過去。輿論也指出,高鐵降速,有三件事必須分析清楚:首先,高鐵降票價惠民是否必須以降低時速為代價?其次,高鐵降速是否為了保證
重面子輕裡子 “逢雨必澇”困擾中國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一場大雨,武漢頓成澤國;再一場大雨,杭州水漫金山……“逢雨必澇,遇澇則癱”成了中國許多城市常見的雨季風景,引發網民熱議。既然政府部門知道城市內澇的症結所在,為什麼不下力氣去治理,而是任憑年年下雨年年澇呢?輿論指出,地下公共設施建設的落後,與官員的政績展示和考核有關。城市排水系統不具備悅目的展示效果,不能像馬路高樓那樣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再加上官員任期短,排水系統建設周期
主場告負 “史上最差國奧”坑了世界名帥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史上最差國奧”果然是史上最差,主場0-1輸給亞洲弱旅阿曼隊,布拉澤維奇的神奇“魔法棒”失去了效用,讓所有人對國奧的倫敦奧運前景幾乎絕望。輿論認為,名帥救不了中國足球,球員選材面窄,技術功底差,沒有比賽經驗,組隊時間短,都是本屆國奧的致命缺點,當所有缺點加在一起的時候,讓輸球變得理所當然。
高爾夫球場越禁越多 國務院禁令成空文?
  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高爾夫球場亂建到什麼程度?全國有高爾夫球場近600個,正規審批的僅10家左右。7年時間裡,近10個禁令,居然禁不住一只小小的高爾夫球,違建的高爾夫球場為何能獲得立項並運營?輿論指出,當利益驅動的資本遇到某些急功近利的公權力,雙方便會一拍即合,在所謂的“發展經濟”大旗下,高爾夫球場頂風上馬、越禁越多。
乳業巨頭“綁架” 奶業標準全球最低
  中評社北京6月20日電/國內奶制品安全問題頻發,近日“中國奶業標准全球最低”的消息成為重磅炸彈,意味著喝奶是否有益於健康,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奶制品的不安全除了部分奶農奶企的不道德外,國家的牛奶標准也是罪魁禍首。面對廣州奶業協會“奶業標准被個別企業綁架”的質疑,內蒙古奶業協會反駁的理由則是“中國奶業的現狀要取決於國情”,為了“照顧最大多數奶農的利益”。輿論指出,導致中國奶業標准江河日下的根源
食品添加劑疑雲 食品安全埋隱患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食品添加劑近六成無法檢測”的消息近日傳出,原來食品添加劑竟然是筆糊塗賬,頓時輿論嘩然。雖然前日衛生部官員出來辟謠:“部分食品添加劑無法也無必要檢測”,卻越發讓公眾感到疑惑。食品添加劑既然有合法與非法添加之分,那麼就有檢測的必要,何來“無法無必要檢測”之說?食品安全還能讓人放心嗎?這個無稽之談,到底是在忽悠公眾還在為“無法檢測”找借口?這些問號不拉直,將會成為億萬公眾一
“最牛工商局長”大鬧報社 拷問權力霸氣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電/近日,一則題為《憤!沈陽沈河區工商局長楊曉鬆醉酒到報社揚言找記者單挑,原因是老婆和兒子開面包新語店食品問題被曝光》的帖子在網上熱傳,楊曉鬆由此被網民封為“中國最牛工商局長”。輿論質疑,工商局長大鬧報社並封鎖消息的底氣從何而來?涉事的高檔面包店第一期投入500萬元以上,楊曉鬆何以會有這麼多的錢?目前,楊曉鬆已被停職,但這場鬧劇最終以何種方式收場,帶給公眾的疑問能否得到滿意
衛生部“封殺”記者 食品安全諱疾忌醫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近日,中國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因“建立媒體記者黑名單”論而成為媒體關注焦點。輿論質疑,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饅頭……哪一個不是媒體曝光在前,監管部門跟進查處在後?作為被監督方,衛生部門是否有資格建立記者黑名單?有媒體指出,衛生部擬建立“記者黑名單”,將排斥輿論監督的心態暴露無遺,再一次讓公眾感受到了權力的傲慢;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惡性食品安全事件都與相關部門有意無
   共4275條﹐第171/214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