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十三釵》:還原金陵痛史需更多故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27 15:15:15  


 
  2、立足史實 還原國軍抗日壯烈情懷
 
  關於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日的事跡是當下民間研究近代史的一個潛在熱點。
 
  在八年抗戰史中,“南京保衛戰”的評價一直充滿巨大爭議,當年在國民黨內部,這場仗打還是不打就爭論激烈,蔣介石三次急召幕僚研究對策,絕大多數高級將領均主張放棄地理概念上屬於“絕地“的南京,只有唐生智力排眾議主張死守首都。其次,南京保衛戰以失敗告終,由於戰敗速度快,又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所以對於這次戰役,即便在國民黨內部也一直處於負面評價多於正面肯定的局面;再次,由於當事人都竭力避免談及這段民族的痛史,尤其是參加過此次戰役的老兵多數均不願談及自己潰逃的經歷,以往史學界往往將南京保衛戰作為淞滬會戰的尾聲或結局附帶提及,而不單列為一次戰役。
 
  事實上,在抗戰初期,在國民黨軍“以空間換時間“的犧牲策略之下,南京保衛戰打得異常壯烈,在紀錄片《國殤》片尾抗日陣亡將士名錄中,你不難發現,在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陣亡的國民黨將士非常多,而這一天正好是南京淪陷前一天。
 
  在嚴歌苓《金陵十三釵》原著中,基本沒有對南京保衛戰慘烈交戰場面的描寫,李教官(佟大為飾)的原型人物戴濤也沒有“百步穿楊“的槍法和最後壯烈殉國的場面。嚴歌苓擅寫女人,尤其是在看似瑣碎的對話之中,寥寥幾筆就可以寫活一個女人的心智。我同意一種意見就是,《金陵十三釵》可以沒有戰爭戲,這本不是原作者的用意所在,嚴歌苓不是在考據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及全貌,《金陵十三釵》並不是南京大屠殺的一篇日記,它的重心是從女性的視角及命運觸摸到這場災難中人性的升華。
 
  但我理解電影《金陵十三釵》加入戰爭戲份的考慮,尤其是編劇和導演在參閱大量南京保衛戰的歷史資料後給予了這場戰役中國民黨士兵非常準確、公正的形象。1937年的南京絕非只有潰退和屈辱,發生在淳化鎮、光華門、紫金山、中華門、賽公橋等地的浴血奮戰均感天動地,南京保衛戰在指揮、戰術上存在巨大的失誤,但在這一悲劇性的“失誤”之中靠血肉之軀捍衛國土的士兵個體仍值得尊重和歌頌。影片借書娟的旁白講述了裝備落後的國軍士兵是用何種程度的巨大犧牲去與日軍的裝甲武器搏鬥,這絕非是煽情或誇張,這就是當時戰場敵我實力懸殊的實情。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八年,尤其在抗戰初期,我們不能用成王敗寇的思路去評價很多戰役的得失。
 
  電影《金陵十三釵》比小說《金陵十三釵》感覺更有力度,一個關鍵點就在於影片立足史實,將南京保衛戰期間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國軍形象提煉出來,留給了我們的子孫,這朵怒放的傷花是民族的一筆財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