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十三釵》:還原金陵痛史需更多故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27 15:15:15  


 
  5、神甫變殯葬師,最精彩的改編
 
  電影對原著最大刀闊斧的動刀,是將那個年過半百的英格曼神甫變成了一個年輕的美國殯葬師——約翰米勒,讀過小說再看電影,你會發現編劇這一刀動得異常精彩,它甚至比嚴歌苓原著的人物塑造性還要好。
 
  首先這一刀規避了很多宗教性問題,中國是個無神論國家,如今基督教信徒雖持續增長,但要在這樣一部電影裡去普及基督教教義仍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也不易通過審查。約翰米勒這個人物從一出場就不是一個“高、大、全”的形象,他的圓滑勢利、風流好色給人留下的基本都是“負面形象”,但這樣的形象也顯得特別逼真,也為後來隨劇情深入的人性轉變留足了張力空間。1937年的南京,並非每一位外籍人士都是拉貝或魏特琳那樣的“活菩薩”,他們之中類似約翰米勒的朋友泰瑞那樣的人均在南京淪陷前爭先恐後的逃離,歷史記錄下來並加以表彰的名字總是極少數個體,約翰米勒這個形象的塑造運用的是一種“轉變型”的手法,雖然這種手法並不新穎,但確實比出來一個神甫在那裡滔滔不絕地說教更有利於影片被觀者接受。
 
  最絕妙的是約翰米勒角色的“職業”安排——殯葬師。即便在和平年代,這個職業也給人死亡的氣息,何況他出現在1937年的南京。都說醫生不怕見血,因為看習慣了,按此邏輯,殯葬師也不該怕死人。但南京城內無處不在的死亡、被淩虐的屍體徹底改變了約翰米勒的人生,這種改變與小說原著中孟書娟自白“我的一生都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七天改變了”一脈相承,是女性在1937年南京城破後的遭遇讓約翰米勒套在身上的神甫服不再是“偽裝”的護身符。在最後給“十三釵”剪發化妝的戲份中,你會越發感覺到將約翰米勒職業定性為“殯葬師”與全片靈動的對白一樣神妙,他習慣給平躺著的“死人”化妝,而不習慣給活人化妝,這一相當合理的劇情設計讓約翰米勒給“十三釵”剪發化妝的全過程都極具暗示效果,它更像是一次活人的“遺體告別”,或者說是為十三位替學生赴死約的風塵女在臨死前挽回了人生被糟踐前最初的樣子,“十三釵”並排躺在地下室鋪位輪流等待約翰米勒化妝的鏡頭是全片的一個經典鏡頭,其飽含的人性光芒和美學藝術絕不亞於《辛德勒名單》中那位在黑白膠片中突然出現的紅衣小女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