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楊斌:剛柔並濟應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06 00:24:34  


 
  美國採取強硬的“硬恫嚇”政策時,也精明地善於計算成本和收益。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由於伊拉克尚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美國並不急於推翻薩達姆政權,等通過聯合國核查銷毀了大部分武器,反而放心大膽地發動侵伊戰爭。正是考慮到伊朗、朝鮮的軍事力量,美國不願冒太大風險動用武力。中國是擁有“兩彈一星”的核大國,即使布什政府採取硬恫嚇的政策,也是像對付前蘇聯那樣“以硬促軟”,主攻方向是動搖中國意志的攻心戰,“軟戰爭”乃是更加厲害的殺手鐧。美國對華友好的“緩和”政策時期,正常外交、經貿、文化交流的背後,也是“柔中帶剛”暗藏著重重殺機。克林頓是對華比較友好的美國領導人,他曾倡導建立中美戰略夥伴關係,但據外電報道,克林頓同一時期曾公開對記者說,“柏林墻已經倒下去了,現在該輪到紫禁城了”。克林頓一次在國會發表講話時還聲稱,中國本來早應像前蘇聯那樣陷入垮台,但卻依然存在並獲得較快的發展,這對美國來說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中國固然不應害怕美國的硬恫嚇,但對美國的軟謀略也不可掉以輕心。

  倘若美國一直採取“硬”或“軟”的戰略,對手就可能逐漸熟悉並且適應其戰略,摸索出削弱其戰略破壞力的對付辦法。殖民主義時代,儘管帝國主義國家擁有絕對優勢,採取強硬軍事手段侵略亞非拉國家,但是,亞非拉民族雖處劣勢卻不屈服壓迫,通過長期反抗鬥爭終於戰勝了強敵。中國的革命鬥爭更是以弱勝強的典範,曾經打敗了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還在朝鮮、越南戰爭中讓美國飽嘗苦頭,迫使美國放棄了“冷戰”遏制戰略,轉而採取新的軟硬兼施“緩和”戰略。美國“緩和”戰略具有攻擊性和破壞力,恰恰在於瓦解對方的警惕性和抵抗力,出人意料反覆地大幅度調整戰略,驟然“從硬變軟”或“從軟變硬”,使對手忽而麻痹大意忽而過度恐懼,無所適從並摸索有效的應對策略,然後攻其不備打擊對手的薄弱環節。

  英國的著名戰略家亨利•利德爾,曾精辟闡述過“軟戰爭”的精髓。他在《間接路線戰略》一書中寫道,冷戰時期當權的西方政治家們,誤以為通過軍事競賽中的優勢,就能贏得自身利益和確保和平,眼光始終沒有超出直接戰略目標。他認為,軍事戰略必須接受“大戰略”指導,因為只有“大戰略”,才會有更深遠的預見和更廣博的觀點。利德爾還寫道,人類歷史上,攻擊對手戰爭所採取的“路線”,如果不具有某種程度的“間接性”,不能使敵人感到措手不及,難以應付,那麼,也就難於使戰爭取得有效的結果。這種“間接路線”,既有物質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但終歸總是心理性的。如同在戰爭中一樣,在制服敵人以前,應首先削弱他的抵抗力,而達到這個目的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對方誘出其防禦陣地。利德爾認為戰略學的最重要原則是,既要經常保持固定的目標,而在追求這個目標時,則應該適應環境變化,隨時改變路線,避免向堅固的陣地作正面的突擊,盡量從側翼採取迂回行動,猛擊對方最薄弱、要害之處,這就是所謂“間接路線戰略”。戰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美國被迫放棄直接的硬“冷戰”戰略,轉而採取間接路線的“緩和”戰略,並不意味放棄征服對手的固定目標,而僅僅意味著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隨時改變進攻路線採取側翼的迂回行動,這種驟然“從硬到軟”的戰略改變,能令對手難以適應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其原理仿佛在遠古的“冰河”時期,眾多動物如猛獁象為適應寒冷的天氣,已進化出厚厚的脂肪和長長的絨毛,一旦“冰河”時期過去寒冷氣候消失,從前適應惡劣環境的脂肪和絨毛,反而變成了無法適應溫暖氣候的障礙,面臨著在夏季被氣溫升高熱死的危險。生物進化史上環境驟然發生變化,曾導致大量物種因難以適應而滅絕,同樣,社會進化過程中環境發生的驟變,也可能導致國家瓦解和社會制度的消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