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蘇嘉宏:台灣族群認同 藍綠涇渭分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05 00:16:18


 
  當然,若省籍是台灣政治問題的根源,省籍的劃分,“本省籍/外省籍”基本上就有族群對立的色彩。若政治上的族群類屬並非是終點,而是起點,那從族群引伸出來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族群意識。族群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分歧,那麼何謂分歧?亦即如何分類族群?族群意識是一種建構式,族群成員自我歸屬感的建立,同時也在其他人對於族群團體的接受,能在特定的社會下有所互動,所以族群意識是重要的根本。族群意識為“對於自己所屬族群所處不利狀況之知覺程度”,因此族群意識通常是弱勢族群界定出來,族群意識包含了群體的認同、群體利益的認識、行動的可能性,若是如此,則上述所言可簡化如下:
“1:族群=>2:族群意識(族群認同)=>3:政治表現(態度與行為)”

  若族群身份影響了族群意識(族群認同)及,而在族群意識(族群認同)的影響下,促成政治上的行為,即所謂的族群動員、族群競爭,甚至所謂的民族國家建立。所謂民族(nation),共同體除了客觀上的共同特徵,相信只有建立在一個國家之上才能獲得保障,這個國家即民族國家。民族的概念無論是透過原生論或者建構論,都脫離不了國家的架構。其實,早有研究指出:“我們發現選民‘統獨立場’僅與其‘認同泛綠’與否間具有因果關係,而‘族群立場’僅與其‘認同泛藍’與否間具有因果關係。”,以台灣現階段的族群問題,族群認同間的差異,在於中國國家認同的失落,台灣國家認同的形塑;而族群意識,除了會影響政治選擇,並可能將族群深化成為具有政治單元與文化單元一致的族群(以目前來說是台灣人族群)。民族主義將會切入“台灣民族主義”、“中國民族主義”,並進而進入到國家認同的層次之爭,亦即族群意識發展到最後,所謂“台灣人/中國人”若與“統獨立場”結合,將會發展到以國家為單元的認同關係,即所謂的“國家認同”。或者說,族群現象是台灣政治分歧,本省籍與外省籍的社會界線是鬆散,但在政治上卻是影響政黨支持、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當然,若以最終之國家認同問題來看,台灣族群問題,族群意識(族群認同)只是表面上的問題,台灣四大族群之比例已非過去依父親族群來計算比例,認同問題遠比想像中之複雜。因此,若要以“國族認同/民族認同”的方式界定,則族群意識則必須要與統獨立場的態度結合才行。

  綜上所述,本文擬從政黨支持、族群、族群認同、“和平相處下之獨立同意度”、“攻打台灣下之獨立同意度”的假設情況上,以之與總統投票對象,針對台灣南部區域民眾進行分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