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未來亞洲匯率政策合作“三段論”

http://www.CRNTT.com   2009-06-08 08:30:57  


亞洲加強金融合作將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重要影響
  中評社北京6月8日訊/美國的次債危機令美元前景堪憂,國際貨幣體系面臨重大變革。這些變化使亞洲匯率政策合作再次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在未來世界貨幣體系中,亞洲究竟能够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亞洲的各中央銀行應該如何合作?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文章表示,亞洲各國最近加快了經濟合作的步伐,包括簽訂稠密的自由貿易協定和貨幣互換合同。今年年初,東盟和中日韓特別財長會議決定將亞洲外匯儲備基金由800億美元增加到1200億美元。5月,中、日、韓三國再出資960億美元,所占比重分別32%、32%和16%,建立亞洲外匯儲備庫,用以幫助出現流動性困難的亞洲國家。 

  文章指出,基於目前亞洲經濟的實際情況,最佳的策略應該是追求開放式的匯率政策合作。所謂“開放式”的合作模式,起碼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不需要預先確定規定匯率政策融合的終極目標;二是不應過早限定參與合作國家的範圍;三是推動自願基礎上的經濟改革,逐步實現區域內經濟政策的一致性和經濟周期的同步化。換句話說,亞洲貨幣融合最好是一個自然發展、水到渠成的過程,而不依賴預先的政策設計。
 
       區域合作不應自外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文章稱,其實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亞洲貨幣政策合作的努力就已經開始了。日本首先提出了“亞洲貨幣基金”的方案,不過這一方案因為沒有得到中、美兩國的支持而最終流產。但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思路并沒有徹底消失,在隨後的關於亞洲金融合作的討論中也被一再提起。有些官員和專家甚至將最近建立的亞洲外匯儲備庫,看成亞洲貨幣基金的雛形。當然,從功能上看兩者之間確實有些共同的因素,但亞洲外匯儲備庫要想演變成亞洲貨幣基金,得經過脫胎換骨的改造才行。 

  不過亞洲許多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熱衷於亞洲貨幣基金的思路,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徹底喪失了信心。在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IMF在對印尼、韓國和泰國提供貸款緩解危機壓力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頗為苛刻的條件,包括迫使金融機構破產、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等。這些政策令遭受金融危機的經濟雪上加霜,遭受進一步的打擊。而主導IMF的美國,在自己面臨金融危機的時候,卻又執行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政策,這實在難令多數亞洲國家信服。 

  可以說,IMF的信用在亞洲已經基本破產。當亞洲經濟受到美國次債危機的影響時,印尼和泰國等亞洲國家再也不願向IMF求助。一些官員和專家甚至公開表明,未來任何亞洲貨幣政策合作,均應完全獨立於IMF之外。 

  亞洲國家的這種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亞洲政策合作不應而且也無法自外於國際改革。參與和影響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不僅是亞洲自身利益所在,也將影響未來亞洲匯率政策合作的方式。比如說,如果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將走向一個包括美元、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的多極系統,亞洲就必須考慮日元和人民幣在地區性匯率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盡管亞洲國家不喜歡IMF,但目前的現實卻是除了IMF,沒有更好的機構來承擔國際貨幣體系變革的功能。因此,亞洲能够做的選擇,就是在IMF的改革過程中讓亞洲的利益得到比較充分的反映。換句話說,亞洲應該努力爭取把IMF改造成自己的組織。 

  而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最佳平台則是20國集團。歐洲當然更喜歡小一些的平台,如8國集團或13國集團,這樣歐洲的相對影響力就會上升。但任何縮小規模的做法都意味著亞洲將失去印尼、韓國和澳大利亞等的席位,亞洲和新興市場經濟的代表性就會受到直接影響。而在20國集團中,亞洲的席位包括日本、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和澳大利亞,實際超過四分之一。如果亞洲國家能够就改革問題達成一定的共識,完全可能影響國際改革的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