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為什麼中國需要第二次“南巡”?

http://www.CRNTT.com   2012-01-17 09:51:12  


 
改革讓中國與中共擺脫困境

  “南方講話”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智慧的結晶。“南方講話”主題詞可以概括為改革、發展和穩定。通過改革得到發展,通過發展而達到穩定,穩定又促使改革的深化,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上世紀80年代末因為改革遇到困境,止步不前,社會不滿情緒越來越甚,出現不穩定狀態。在天安門事件之後,西方全方位地制裁中國,國際環境極其惡劣。更為重要的是,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的解體。在內外壓力下,中國領導層中的一些人開始對1980年代以來的改革產生懷疑,改革迅速往回走。“中國改革的旗子要倒下了!”這是海內外很多人當時的感覺和憂慮。實際上,當時西方很多人開始討論的問題,不再是中國會不會繼續改革問題,而是共產黨什麼時候會倒下,中國什麼時候會像蘇聯那樣地解體的問題。

  但是,不久中國所發生的證明他們錯了。證明他們錯誤的是中國人的改革智慧,而這一改革智慧主要表現在鄧小平的政治判斷上。鄧小平認為,蘇東共產主義政體解體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因為那裡的政權無能推行經濟改革,不能為人民提供經濟成果。經濟改革不能推行而導致了政權的解體,因此改革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執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那麼,為什麼經濟改革難以推行下去呢?這裡既涉及到經濟改革的策略問題,更涉及到政治改革的問題。鄧小平在1980年代也強調要通過政治改革來推動經濟改革,但沒有成功。這裡的問題不是政治改革需要不需要,而是什麼樣的政治改革。從蘇東經驗來看,人們看到以西方式民主化為目標的政治改革,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在民怨沸騰的時候搞西方式民主化,政治改革很快就會失控,走向改革的反面。實際上,1980年代中國本身的經驗,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仍然需要經濟改革,而經濟改革仍然需要政治改革來推動。經濟改革不僅是要推動經濟發展,更是為了執政黨的生存和發展。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就是要實現這些目標。要確保這一路線的實施,政治是關鍵。近年來,人們為中國的改革提出了“頂層設計”這個新概念。但實際上,這個概念早就存在,只不過沒有明確提出來。鄧小平推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中央層面進行,他當時強調“誰不改革誰就下去”。這種政治意志促成了高層的轉型,很快從1989年之後的保守轉型到積極進取。十四大之後,執政黨很快形成了一個旨在改革的強大的領導層。高層有了政治意志,有了改革共識,餘下的就是執行問題了。在這方面,執政黨從地方上尋找到了動力,從社會尋找到了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決定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是路線和執行兩大因素。較之其它任何政體,共產黨最強大的優勢在於在路線確定之後,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促成政策的執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