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吳敬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08:48:28  


 
  致信中央建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

  問:1992年1月到2月間,鄧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視察,直接面對群眾發表南方講話,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鄧小平採用這種方式回答這個長期爭論的難題,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熱烈響應。3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要善於運用這些手段,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這就為科學研究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提供了更為寬鬆的政治條件。1992年4月30日,您曾向中央領導提出過一份關於改革目標模式的建議。您能不能介紹一下這份建議的來龍去脈。

  吳敬璉:關於計劃與市場的提法,是我多年來考慮的一個問題。再加上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和副總理朱熔基來中央工作以後,先後向我了解過關於計劃和市場提法演變過程的情況,這更促使我考慮在這方面有所建言。1992年4月初,北京的一些經濟學家在香山開會,請上海市的幾位同志介紹他們的發展戰略設想。我在會上的發言從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爭論的歷史講起,強調正確的發展戰略要以市場體製作為它的制度基礎。兩位朋友覺得講得不錯,鼓勵我把有關的意見向中央領導提出。於是,在李劍閣的幫助下,由我寫了這份給中共中央的建議書。

  建議書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十多年來關於計劃與市場的爭論”,介紹了有關這一問題的提法的演變。二是“建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希望在中共十四大上, “對社會主義改革的目標模式做出新的科學的概括”,並提出兩個方案可供選擇:一個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另一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一個是最低限度的方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更理想的方案。後一方案的好處,是能夠更加鮮明和準確地表達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在於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取代以行政命令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

  十四大正式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問: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改革的目標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國改革有何意義?

  吳敬璉:十四大的決定,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內已經形成了市場經濟改革的共識。重要的是在十四大開會以前做的大量工作。

  江澤民總書記1992年6月9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的十四大“定調講話”,可以看作是前期研討的總結。他在這篇講話中,指出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盡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而建立新經濟體制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加重視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在當時理論界對改革目標提出的幾種提法中,他明確表示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

  現在重讀這篇講話,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作為政治領導人的江澤民總書記不但比較了幾種提法的優缺點,而且對市場體制、市場機製作了經濟學的解釋。例如,他批評有些人“很少看到市場對激勵企業競爭、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特別是看不到市場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看不到它對優化資源配置所起的促進作用”;指出“市場是配置資源和提供激勵的有效方式,它通過競爭和價格杠杆把稀缺物資配置到能創造最好效益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帶來壓力和動力”。

  江澤民的講話得到幹部群眾的熱烈歡迎,幾乎沒有什麼反對意見。這樣,中共十四大就正式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且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四大決定對市場經濟體制給出的科學界定,直到現在看,也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現在,有些文章也使用十四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用語,但是強調“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是政府掌控駕馭下的市場經濟”。市場交換是自主的和自由的交換,在政府官員掌控駕馭下的市場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嗎?其實十四大決議說得很清楚,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如果政府在市場之上對資源流向起最終決定作用,那也就無所謂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也無所謂市場經濟體制了。

  問:隨後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

  吳敬璉:確定目標模式只是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前奏,重要的是市場對稀缺資源進行有效配置,需要通過一套複雜的機制才能實現。因此,在目標模式確定後,接下來就開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總體規劃。這項規模宏大、參加人數眾多的研究工作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形成了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50條決定》)。這個決定按照整體改革、重點突破的改革戰略,對市場經濟各個子系統,包括財稅體系、金融體系、外貿體系和外匯制度、社會保障體系、國有經濟等子系統的改革,各個子系統改革之間的配合關係和時間順序,做了比較細致的安排。從1994年開始,政府按照《50條決定》的規劃進行了大的改革。到新世紀之交,初步搭建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這就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制度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