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外媒記者在中國:微博改變駐華記者報道模式(二)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11:14:02  


 
  描畫“鐵老大”

  2012年的歐逸文是興奮而忙碌的。他的文章涉及了幾乎中國所有的熱點事件,包括中共十八大、反日遊行,莫言獲獎等,甚至還有陝西表哥和廣東房叔。

  歐逸文平均每月在《紐約客》網站上寫十幾篇關於中國的博客,他見報的大稿,最新的一篇是去年10月份的《鐵老大》(Boss Rail),該文借劉志軍落馬對中國鐵道部進行了全面梳理。

  他如此形容這位前部長:劉志軍將他凌亂的黑發往中間梳以掩蓋禿頂,戴一副牛角材料的方框眼鏡,這種眼鏡在黨的高層幹部中非常流行。

  為了向美國讀者形容中國“鐵老大”的概念,歐逸文巧妙地利用了數據對比。他筆下的北京南站,“和帝國大廈所用的鋼材一樣多”,而每年的旅客吞吐量可達 2.4億人次,比美國最繁忙的火車站——紐約的賓夕法尼亞車站(Penn Station)高30%。

  他說,中國鐵道部的員工數量幾乎等同美國政府的所有文職雇員。這個“官僚帝國在規模和獨立性上僅次於軍隊,擁有自己的警察、法庭和法官, 鐵道部是國中之國。”

  歐逸文一般兩到三個月出一篇稿,有的時候是六個月一篇。一篇文章大概要採訪五十到八十個人,積攢有兩百到三百頁的採訪文字。在《紐約客》,昂貴的差旅費似乎從來都不是問題。這讓《每日電訊報》的記者摩爾極為羨慕。

  “如果編輯認可你的故事的想法,覺得有價值,他會為你努力爭取足夠的條件讓你去做。”在一次講座上,歐逸文告訴他的中國同行們。他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有《紐約客》這類的雜誌存在,自己能夠為它工作,非常幸運。他自己從來沒有因為成本的問題而被拒絕某個選題。

  “當然,記者也不可能靠這個發財。”歐逸文說。

  此外,《紐約客》的信息核實制度(fact-checking system)也讓歐逸文頗感自豪。這個信息核實部門像一個獨立於編輯團隊之外的審計員,對每一篇文章中的每個字進行核實,有二十到三十個全職人員進行工作。

  歐逸文駐華之後,《紐約客》總部增設了兩個事實核查員。他們都會講普通話,有一個還會講廣東話。他們會在核實之後的字上畫一條線,表明事實核查員對這篇文章所有文字的準確度和可靠度負責。

  幾乎所有的採訪對象都會由事實核查員通過打電話或者寫E-mail進行追訪。“被採訪的人可能會非常驚訝,他一開始在街上碰到一個老外,被問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三個月後,他又接到來自紐約的一個越洋電話,用普通話問他對三個月前一場籃球比賽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