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外媒記者在中國:微博改變駐華記者報道模式(二)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11:14:02  


 
  中國與鄉愁

  談到2013年,歐逸文告訴記者,他的新書已進入收官階段, 但還不到劇透的時候,但他相信,內容一定會吸引中國讀者的興趣。

  新的一年裡,他將繼續觀察不同人的生活狀態,在對繁榮、平等和道德的爭論中,他們所發生的改變。“在中國,人們對上述概念的理解和詮釋,每個月都在變化。”

  最近歐逸文採訪了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觀察他和來自中國各個地方的學生之間的交流。“他對公平、道德和市場經濟的論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紐約客》的前任駐華記者何偉是很多中國讀者眼中的寫作大師,也是不少中國記者的偶像。當記者向歐逸文拋出與前任對比的問題時,歐逸文表現出了中式的謙遜:“我覺得何偉是一個更好的作者。”

  不過,在2011年北京798藝術區一次幾乎沒做前期宣傳的媒體講座上,歐逸文驚訝地發現,台下坐滿了中國同行和熱心讀者,連過道都擠得水洩不通。

  “歐逸文採訪風格扎實沉穩,文章不但有料,其文筆也帶來了閱讀快感,”一位旁聽過講座的北京記者告訴《南都周刊》記者說。

  歐逸文曾說,中國能勾起他的鄉愁。他是個 New Yorker,也是個Bei Jinger。

  與大多數駐華記者租住外交公寓不同,歐逸文和他的美國妻子租下了北京毗鄰孔廟的一座四合院。他從事的職業和居住的地方,比絕大多數人更貼近這座城、這個國的脈搏。

  (本文部分素材節選自歐逸文先生2011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講座。)

  “高富帥”記者哭窮

  2001年大學畢業後加入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在羅馬駐站。2008年來中國,先駐上海,2012年2月份調往北京。 在上海的時候主要任務是關注農村問題和南部工業區的經濟發展,到了北京,時政成了主要的報道領域。2012年的主要作品有重慶系列報道以及十八大報道等。

  摩爾(Malcolm Moore),這位被前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戲稱為“高富帥”的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似乎並不如人們想象中那麼光鮮。在他位於北京建國門的外交公寓裡,他向《南都周刊》記者“哭窮”。

  “在北京駐站成本太高了。房租貴,出差貴,我們比不得《紐約時報》啊!” 身高超過兩米的摩爾說。

  在2011年底,廣東出了烏坎事件,摩爾跟英國總部的編輯報了這個選題。他把從上海到廣州的機票、從廣州到烏坎的租車費用等預算列了個清單,並且提醒編輯,這趟很可能會白跑。他問值不值得試一下,編輯回覆:“當然”。

  在中國做新聞總會碰到這樣的困境,花了大量時間和經費,最終報道也做不出來,哪怕你是老外記者。

  中國血統

  摩爾的名片上印著中文名:馬謙,是別人給起的。“我不認識這兩個字,在中文裡有特殊意義麼?”

  他坦言自己中文聽說讀寫都不行,也曾想過學習中文,設想只要自己刻苦學習,一定能成功。但他低估了掌握這一門語言的難度。

  “事實證明,我實在不是這塊料。但這個障礙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用心,加上中文助理的幫助,也能保證新聞報道的專業性。”

  雖然不會中文,這個大個子卻有一半的中國血統。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廈門人。外祖父曾在上海復旦大學讀書,日本入侵時離開,先去了馬來西亞,後來去新加坡定居,1992年去世。

  摩爾可能是駐華記者裡的第一高人了,但他的媽媽並不高,“就是中國女性的普通身材吧。我的身高是遺傳自父親,他是英格蘭人,大高個兒。”

  “小時候,經常聽她提起中國。我當時想,如果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多了解一下這個國家,2008年來到中國,這個童年的夢想實現了。”摩爾說。

  外祖父的老家在鼓浪嶼。摩爾曾去那裡尋找過舊居,但已經找不到了。他出生在新加坡的母親能說普通話和閩南話,非常高興兒子被派回中國工作。現在他母親這一系的親戚基本都在新加坡,有三個姑姑和很多表兄弟。

  摩爾出生於新加坡,少年時代就隨父母旅居各個國家,基本上就讀的都是國際學校。他的英語聽不出英國腔,能說意大利語和法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