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外媒記者在中國:微博改變駐華記者報道模式(二)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11:14:02  


 
  錢緊的無奈

  雖然《每日電訊報》是英國派駐海外記者最多的報紙之一,但和彭博社、《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比起來,他們的資源還是要少得多。電訊報駐京有兩個人,摩爾是文字記者,還有一位攝影記者,兩人還雇傭了一位中國籍的新聞助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勤快些。”摩爾說。

  為了一篇調查報道,《紐約時報》的記者可以一年心無旁騖,出差不需要打報告,甚至雇一公司幫助調查。“頂級的報道有雄厚的財力支撐。如果我能寫出那樣的稿子,馬上退休,沒有遺憾了。”摩爾對此只能表示羨慕。

  摩爾認為,在和美國記者競爭中國新聞報道上,英國記者目前處於下風。和美國同行比起來,美國的讀者更認同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他們對涉及中國的新聞,包括中美在各個領域的競爭更感興趣。

  而英國和中國,無論從經濟還是外交上,都遠不如中美關係那麼受關注。英國讀者可能對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關係更感興趣。有些西方報紙的策略是不設駐外記者,有突發事件時臨時特派。

  “作為一份嚴肅報紙,必須保持在國際報道領域的競爭力。我個人認為,海外記者站是非常重要的,駐外記者深入居住在中國,更能寫出好的報道。”摩爾以自己的烏坎報道獲獎為例:“這說明讀者希望看到駐外記者這類型的報道,采編的投入得到了回報。”

  全球的紙媒目前都遭遇危機。摩爾稱,他也不清楚自己所在的機構是否能持久地維持高昂的采編成本,“在網絡時代,讀者天然以為新聞都是免費的。”

  進烏坎

  關於烏坎事件,摩爾和他的編輯算是“賭中”了。《每日電訊報》這篇《直擊烏坎》(Inside Wukan: the Chinese village that fought back)的文章發表後讀者反響強烈。摩爾也憑借此文,獲得了英國2012外國記者協會年度新聞獎(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Awards)。

  評委會的頒獎詞中說,摩爾的這篇報道很有啟發性,它講述了一個“弱者也能發出強音”的故事,“用巧妙的方式為讀者描述了當下中國”。

  2011年9月份烏坎事發時,摩爾從《金融時報》上看到了相關報道。但他沒有第一時間去現場,準備觀望一段時間,看看事態的發展。對於英國讀者來說,中國農村的官員腐敗、土地糾紛是太過平常的事情。

  到了當年12月初,烏坎村民代表薛錦波死亡, “我感覺事態嚴重了,準備去一趟。”

  恰逢當時是外國記者續簽簽證和記者證的時間段,很多記者的護照都交到了簽證處,沒辦法坐飛機,新聞競爭可能沒那麼激烈了,摩爾甚至有些小慶幸。“但去了後才發現,好多外媒同行都已經在現場了。”摩爾笑著說。

  進入烏坎,還靠了點運氣。摩爾和他的新聞助理對當地的地形不熟悉。接近烏坎時才發現遭遇了警戒線。“到了關卡時,我們前面出現了一輛政府的車。我們租的車貼了黑色的膜,警察從外面看不見我,估計是把我們的車也看成是跟政府官員一起的,一揮手放我們進了村。”

  往前開了大約幾百米,看到一個用樹枝堆成的路障,在離路障大約100米的地方,有一些村民聚集在那裡,摩爾停下來觀察了十分鐘,但不能確定對方的身份。

  “這時我看到幾個十三四歲的孩子。這下放心了,於是我下車向他們走去。”村民們見到摩爾,非常熱情。

  “整個村子沒有一個警察,沒有一個官員,這種氛圍很奇特。海外讀者應該能從報道裡嗅到些不尋常,他們開始關心遙遠的烏坎村的命運。”

  隨後,BBC等外媒陸續趕到,摩爾幫助他們進入村子。他住在薛錦波的家裡四五天之後,選擇了離開,留在附近繼續觀察。

  “新聞報道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傷害當事人。” 摩爾說。之後,越來越多的記者趕到了烏坎。

  後來因為情況起了微妙的變化,《每日電訊報》又增派了一名記者進村。摩爾告訴《南都周刊》記者,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沒有任何政府官員“提供幫助”或者試圖干涉。

  烏坎事件平穩解決後,在烏坎村進行選舉時,摩爾進行了回訪。這時各級政府部門已經重回烏坎,但沒有一個官員願意接受採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