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令人悲哀,咱們只有小品和短信……

http://www.CRNTT.com   2010-02-10 09:52:27  


 
  人都是歷史的人,咱們早晚要由後人變成先人,成為後人的祖宗。那麼,要當合格祖宗,就必須留下些有價值的東西來。除了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還要留下不菲的精神財富。

  說到小品和短信,確有“時代特色”,也有群眾基礎,咱們如果實在沒別的好玩意兒,也只好“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暫先拿來凑數了。但這東西和唐詩、宋詞比起來,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如果硬放在一起,那就好比是正在高談闊論、舌燦蓮花的李、杜、蘇東坡、曹植、關漢卿、曹雪芹旁邊,還坐著一個根本搭不上話的趙本山一樣,就好比在釉里紅、青花、鬥彩、五彩、粉彩等一堆珍貴古瓷器里混進一個粗瓷小碗,顯得十分尷尬無趣,即便人家不說,咱自己也會自慚形穢的。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偉大、雄壯的時代,充滿了驚人的創造力和巨大創造空間,但同時不幸的是,又有著一批淺薄、浮躁、胸無大志的文化人,他們擔負不起與時代同步的文化建設的重任。我們已積累了比盛唐、強漢要多幾百倍的物質財富,但卻拿不出能和漢賦、唐詩相媲美的文藝作品。

  感謝王蒙先生的提醒,咱們確實不能老是沉溺於小品和短信,那玩意兒弄多了,終日浸淫在肉麻與傻笑中,人們容易弱智、低俗、退化。因而,還是多想想“咱們有什麼”吧,悲觀倒不必,緊迫感確應有。(作者:陳魯民) 

新聞鏈接:

趙本山承包不了人民的笑聲——臨近年夜說春晚
 
  來源:新浪套論壇 作者 陳景文

   趙本山和趙家班都是我們東北人,但笑聲是要衝出地域的,且習慣的一成不變,必是藝術的倒退。

   多年以來趙本山以破帽遮顔顔更亮的形象,在低俗與高尚的欣賞情操中徘徊,尤其備戰春晚這小半年兒,偌大的中國文藝舞台,都萬變不離其宗的圍繞著他和他的弟子,不是面部抽搐、瘸腿舞步、就是盲人拄杖、磕巴煽情……不曉內情的外國觀衆要不以為是中國殘聯在搞聯歡都怪了。

   盡管演出是這樣繁忙,也不誤趙大叔包裝打造自已品牌,盡顯商業天才的扯情拉綫。一會兒買了飛機、一會兒圈了土地,成龍、章子怡等大腕明星仿佛不光顧趙家班也不為時尚,臨近“三十兒”國人分餐團聚,吃的心思卻用在屏上,一會兒趙四要上來,一會兒小沈陽得下去,翻來覆去就是圍著這點事兒,提高的是本山陣營的名聲,擴大的是趙本山的影響。連趙本山也多次表達,他不上春晚十三億人民不答應……幾成人答應,多少人不語我沒有測算,這里我只是思考,
面對春晚不能創新,各地勞命傷財地紛紛效仿,去年我在我博寫了一篇文章,新浪網、人民網,《新民晚報》、《新晚報》等多家媒體都做了轉載,《人民日報》還提出了核心思想,不能不說基層與上層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春晚到底怎麼辦才能取得大多觀衆的滿意,不是衆口難調一言以蔽之的,趙家班盯上春晚是有目共睹的。小沈陽火了是不是站在趙本山老臉旁邊的定然且不說,為趙家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誰都可以估算,今年的組成必定還為老趙“捐款”,且不會有什麼“風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