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慎防成為GDP巨人影響力矮子

http://www.CRNTT.com   2010-02-19 07:26:47  


 
  首先,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發達國家並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失去對全球經濟秩序的控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其他主要國際經濟組織仍然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同時,發達國家也不會主動放棄對全球經濟的核心秩序和規則制定的控制權。

  其次,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經濟規模上升與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之間通常有一個很長的滯後期。20世紀80年代當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時,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格局。一直到20世紀末,日本在全球經濟事務中的作用也沒有發生明顯改變。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出口與GDP規模的迅速上升背後還掩蓋了經濟結構層面的很多缺陷,跟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時,人均GDP、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金融市場,甚至整個經濟結構,都已經跟發達國家很接近。而中國,即便經濟總量能夠成為世界第二,經濟結構和質量也還有很大問題。

  2009年,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地位出現了明顯上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國際金融危機聯繫在一起的。這不是一種常態,隨著金融危機的結束,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地位應該有個回歸的過程。

  《21世紀》:經濟總量上升,意味著責任上升。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責任和權限地位是否將發生變化,比如聯合國會費的增加、在IMF提款權的提升? 

  李向陽: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上升,國際社會對中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為此甚至不惜給中國戴上很多“高帽”。比如美國提出的“利益相關者”、“負責任的大國”,最極端的莫過於“G2”。當為我們戴上這些高帽時,他們更多的是要求中國承擔責任和義務,而不是要和中國分享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權。

  2009年,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IMF中的特別提款權份額有所提高,但這種提高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國主導國際金融體系的格局。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中的否決權份額並沒有因為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份額提高而受到任何影響,這些國家份額的提高只是擠占了一部分歐洲小國的份額。

  與宏觀領域相比,中國更需要提升國際微經濟觀領域的影響力,比如對全球鐵礦石價格的影響力,對全球油價的影響力,對產品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安全標準制定的影響力等等。

調結構才能由大國變強國

  《21世紀》:對中國經濟規模發生的變化,很多居民不以為然,認為經濟增長都是數字遊戲,老百姓沒體會到經濟增長的好處,對此該怎麼看?

  李向陽:中國經濟總量的迅速上升導致對中國經濟地位的判定出現了錯位:一個是絕對規模與相對規模的錯位,二是數量與質量的錯位。

  國際社會更看重中國GDP的絕對規模和數量,而在國內,尤其是普通居民,更看重相對規模和質量,即人均GDP、收入分配結構、地區收入差異、就業以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產業結構,甚至包括投入要素結構等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