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銀行業的轉型道路與監管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3-07-22 08:25:00  


 
  張春:我們一直在討論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和資本賬戶開放三者的先後順序,我覺得這三者很難說應該哪個先、哪個後,而應是三者一齊擇機而動、相互配合前行的。

  利率市場化方面,我個人覺得去年存款利率放鬆以後,對銀行的總體影響程度尚可。我並不認為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息差一定會大幅降低。從西方銀行的經驗看,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段的息差水平都不同,甚至有時息差比中國還要高。所以利率市場化之後,息差水平取決於銀行的定價能力、經營方式、中間業務情況等。

  利率市場化可以繼續邁開步子往前走,至於先動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我認為關鍵還是存款,因為過去存款利率實在太低,存款利率可以把上限繼續提高到基準利率的20%,一點一點提。現在銀行體系的主要問題是整個存貸款利率太低,所以繼續放開貸款利率下限也不一定能繼續壓低貸款利率,作用不大。

  問:對於影子銀行的規模、風險和未來監管方向,你怎麼看?

  張春:影子銀行是一把雙刃劍:一面是金融創新,另一面是沒有監管的風險。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都顯不力,怎樣加強監管是大家都在研究的話題。我個人覺得,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比起其他國家來說比較小,一般國外影子銀行都相當於GDP的至少一倍以上甚至兩倍的規模,有點過度,而中國影子銀行是小於GDP規模的。中國在這個領域一定要有監管,但不能過度,因為監管過度容易抑制金融創新。

  對於影子銀行的監管界限,我認為主要應考慮三個方面:第一,從資金來源上說,如果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體系的存款,必須加強監管;而如果資金來源是很少數投資者,那可以適當放鬆監管。第二,對於影子銀行產品的“借短貸長”的投資期限匹配要關注,要加強流動性監管,避免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錯配。第三,對影子銀行的杠杆倍數要予以控制,不能太高。

  問:伴隨市場開放、金融脫媒、技術革新等變革,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的轉型會是怎樣的?

  張春:銀行轉型方向肯定是不能繼續依靠息差收入,不同銀行要有自己不同的核心競爭力,錯位競爭。另一個重要方向是能否做全能類銀行,現在很多銀行其實都在做了,包括做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但混業經營牽涉到監管准許問題。我個人覺得,能否混業已經不是核心問題,因為現在很多金融產品已在事實上跨界,核心問題是如何監管,中國在這方面的監管應嚴格些,尤其是產品在不同領域的風險隔離要加強,在不同的公司或業務部門之間設置嚴格的防火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