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緝思:中國大戰略求索

http://www.CRNTT.com   2011-03-02 09:46:19  


 
  到了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鄧小平時期,隨著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中共將經濟發展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鄧小平的對外政策新思維與毛澤東存在顯著不同。中國與蘇聯或美國之間的大戰不再被視為不可避免。中國努力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不論這些國家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傾向如何。在中國看來,這種非對抗的姿態可以吸引國外投資並促進貿易。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全球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國穩步融入既有的國際經濟秩序,都有助於鞏固中共在國內的權力。

  但是,盡管經濟利益已成為中國國際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傳統的安全關切和防範西方政治滲透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最明顯的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西方對北京採取制裁,表明內外難題很容易相互交織,促使中國領導人警醒。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以國家主權高於人權的立場回應西方的責難,堅定地拒絕照搬西方式民主制度。它還堅稱,如果台灣試圖搞“獨立”,大陸將絕不放棄使用武力。

  雖然存在上述問題,但在21世紀伊始,中國的戰略界人士仍認為國際形勢總體上對中國有利。2002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此期間,中國可以繼續集中精力處理內部事務。當然,中國的部分地區仍不時出現動蕩,如2008年3月的西藏事件和2009年7月的新疆事件。對於這些事件,中央政府指責“國外敵對勢力”難逃幹系,並予以強力應對。北京宣稱,將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劉曉波這一“試圖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犯罪分子”,再次證明了西方的“不軌圖謀”。雖然中國政府間或被這類事件所煩擾,但總的來說中國政府仍然能夠集中精力,解決國內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續問題。

  在胡錦濤主席領導下,近年來中國已形成了一套新的發展戰略和社會政策,確保在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強善治、改善社會安全體系、保護生態環境、鼓勵自主創新、緩解社會緊張、完善金融體系、刺激國內消費。2008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使中國對外出口大受影響,因此,推進上述經濟和社會轉型已變得更為緊迫。

  考慮到這一現實,中國領導人已重新確立了對外政策目標。2009年7月,胡錦濤指出,中國的外交工作必須“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服務”。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戴秉國在去年12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些核心利益:一是中國的國體、政體和政治穩定,即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二是中國的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三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這些利益是不容侵犯和破壞的。

  北京認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將台灣問題當作核心利益,除此之外,中國政府從沒有將某一個具體的外交政策問題上升為國家核心利益。去年,部分中國評論人士將南中國海和朝鮮說成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考慮欠周全而且並未得到官方授權的表態造成了外界的很多疑惑。實際上,對中央政府來說,主權、安全和發展都是必須實現的目標。只要不出現對中共領導權或國家統一的重大威脅(如實現“法理台獨”),北京仍將全神貫注地推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它的對外政策亦服務於此。

  如果非要為中國的大戰略確立一項統領一切的原則的話,那應該是改善中國的民生、福祉,並通過社會公正促進公民的幸福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