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緝思:中國大戰略求索

http://www.CRNTT.com   2011-03-02 09:46:19  


 
  上述四大轉變都不是一帆風順,也並非絕對不可能逆轉。然而,它們的確揭示了一些基本趨勢,這些趨勢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塑造中國的大戰略。胡錦濤和其他領導人號召要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意味著應對國際挑戰的努力絕對不能損害國內的改革事業。當前,中國的外部挑戰不僅來自美國、日本等其他大國,而是逐漸更多地來自一些功能性問題。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中國需更具合作精神地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倡導那些能得到廣泛接受的價值觀。

  因此,如果北京將某一個國家確立為主要威脅,並將調動各方面力量排除該國影響作為對外政策的統領一切的原則,這就不夠慎重了——假如美國或是其他大國確實將中國當作首要敵人,從而迫使中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自然另當別論。另一方面,韜光養晦固然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應有之義,但卻不能囊括其指導原則之全部。一項大戰略必須考慮其他長遠目標。讓中國成為世界首強是部分中國人心向往之的願景。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教員劉明福大校稱,中國應該把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力量作為未來發展目標。還有人主張,將中國的發展經驗(所謂“北京共識”)提升為一種可以挑戰西方制度、價值觀和領導地位的替代性發展模式。不過,中國領導人並沒有夢想著讓中國成為一個霸權力量或將中國樹立為他國的標杆。面對不斷上升的國內和國際壓力,在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時,中國領導人還是非常冷靜的。他們的主要關切是,在如此之多的棘手威脅面前,如何最好地保護中國的核心利益——主權、安全和發展。如果非要為中國的大戰略確立一項統領一切的原則的話,那應該是改善中國的民生、福祉,並通過社會公正促進公民的幸福感。

  如果中國能夠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物品,與其他國家更多地共享價值觀,中國的國家利益也將得以更好的維護。其他國家對中國成為一個全球性力量會作出何種反應,將對中國的內部發展和對外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強國之誕生

  在確定了中國的核心利益以及對其構成威脅的外部壓力之後,餘下的問題便是:中國領導人如何抵禦這些威脅,捍衛本國利益?

  中國能否繼續在經濟現代化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世界的穩定。因此,致力於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符合中國的利益。它應當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遺留的主權和安全問題,包括與鄰國之間存在的棘手的領土爭端。考慮到現在當權的台灣地區領導人不致謀求正式“獨立”,北京對維護兩岸和平關系更有信心。但北京和台北之間尚未達成一項可以防範雙方關系再次出現緊張的政治協議。中國政府還需要找到維護西藏和新疆穩定的有效途徑,因為出現在那些地區的不安定狀況很可能導致別國有所反應。

  盡管中國大部分民衆支持中國擁有一支更強的軍事力量,以保衛國家的重要利益,但是他們也應當認識到由此帶來的兩難處境。中國必須使包括美國和亞洲鄰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相信,它在增強國防能力特別是加強海軍建設時考慮到了別國的關切。它需要讓解放軍的發展規劃更加透明,並展現出與他國合作構建亞太地區安全架構和維護既有全球安全機制(特別是核不擴散機制)的意願。中國必須繼續與其他國家合作,防止伊朗和朝鮮取得核武器。如果中國能和其他國家一起,為加強網絡安全和太空安全作出更多貢獻,那麼中國自身的國家安全也將得到維護。當然,這並不排除中國在發生一些特殊情況(如遭到恐怖襲擊)時使用武力來捍衛主權和安全的可能性。

  中國已經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現存全球經濟機制,但在其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受到全面承認之前,中國仍需作出更多努力。它在二十國集團、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機制中正逐漸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如今,中國需要作出具體的政策建議和調整,從而在促進國內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幫助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如果中國能夠在建設低碳經濟方面成為良好示範,那麼中國和世界都會受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