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緝思:中國大戰略求索

http://www.CRNTT.com   2011-03-02 09:46:19  


 
原則之上的原則

  當前,中國相當多的政界、學界和國際問題評論人士認為中國需要有一項可以指導對外政策的統領一切的原則。但是,從主權、安全和發展三個方面來界定中國的核心利益,就意味著基本上不可能設計出這樣一項簡單明晰的統領一切的原則。此外,中國政治精英中存在著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這使得在政治共識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大戰略變得更加複雜。

  時下,在中國常被提及的一種觀點是,美國是中國核心利益的主要威脅。贊成這一觀點的人援引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話——“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他們還可以借用塞繆爾.亨廷頓的說法,即“對於美國來說,一個理想的敵人是在意識形態上敵對、在種族和文化上相異、而在軍事上又有足夠能力對美國安全構成實實在在的威脅”,把美國比作中國的“理想的敵人”。他們持有這種看法的原因是,他們長期以來都確信,美國、日本和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政治價值觀持敵對態度,企圖通過支持“台獨”等做法遏制中國的崛起。他們還舉出了其他例證:美國政客對達賴喇嘛和新疆分裂分子的同情;美國持續對台軍售;美國主導的軍事同盟以及其他旨在圍堵中國的部署;美國商界和國會對中國發起的貨幣戰和貿易戰;西方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由讓中國放緩經濟發展的喧囂。

  這種流行看法,見諸中國的很多新聞評論和網站(尤其是有關政治安全和國防事務的網站),主張中國外交政策應集中精力應對西方威脅。認為中國目前處理外交事務的方式過於軟弱,而毛澤東時代那種針鋒相對的辦法是更好的榜樣。由此,有人稱中國應在那些對西方國家持反抗態度的國家中尋找戰略盟友,如伊朗、朝鮮和俄羅斯。一些人還建議,北京可以將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作為政策工具,如果美國政府的行為損害中國利益,中國就准備拋售這些國債。

  然而,這種建議本質上是具有誤導性的。美國給中國的確帶來了一些戰略和安全挑戰,但將中國的大戰略建立在“美國是中國主要敵人”這一看法的基礎之上,既是行不通的,也是有風險的。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與中國聯手組建反美同盟。如果中國和自己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經濟和軍事力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結為敵對關系,那麼中國的經濟發展必將受到嚴重阻礙。可以慶幸的是,中國領導人並不想實施這種戰略。去年,溫家寶總理指出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這並非外交辭令。

  在深入認識這一點的基礎上,中國戰略界的另一派人士認為,應繼續信守鄧小平有關“韜光養晦”的告誡,也就是主張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應“保持低姿態”。這一派包括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和解放軍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上將等重要政治人物。他們主張,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集中精力搞好經濟發展。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反駁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是中國的長期威脅這一看法,但這些人士認為,中國暫時還沒有挑戰西方優勢地位的能力,一些人甚至反對盲目作出西方正在衰落的結論。同時他們指出,在未來幾十年中,只有堅持韜光養晦,才能使中國繼續集中精力處理國內事務。

  雖然這種看法比其他觀點更能被國際社會所接受,但也會引發一些質疑。這種看法的擁護者不得不費盡心力地去闡釋“韜光養晦”的含義。“韜光養晦”常被不恰當地翻譯為“隱蔽實力、以待時機”。這些人士指出,“韜光養晦”並非意味著中國要精心算計,在擁有足夠物質力量和信心去實施深藏不露的規劃之前,暫時保持謙卑態度。不過,這種保持低姿態的方式很容易被指責為過分軟弱,尤其是面對敏感的安全議題時。隨著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一些中國人要求本國的外交政策更加敢作敢為。“韜光養晦”戰略的反對者還稱,中國實力今非昔比,因此鄧小平遠在二十年前提出的這一戰略已經不合時宜了。

  還有另外一些深思熟慮的中國戰略人士指出,即便保持低姿態可以讓中國處理好與美國之間的政治、安全關系,但這一方式並不能用於指導中國和其他衆多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應對近年來已變得非常重要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和能源安全)。顯然,用“韜光養晦”來描述中國對諸如金磚五國峰會等機制的積極參與,也是不太合適的。如果中國的對外政策僅僅是“韜光養晦”,那麼它就無法有效應對當前面臨的多層面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