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京城的哥20年生涯:90年代初生意最好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16:17:01  


 
  按照楊師傅的車齡,他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步入出租車行業的。當時,恰好是北京市全面發展出租車行業的大躍進時代,在“讓老百姓打得起,一招手就停個三五輛車”的發展原則下,無數家出租車公司涌現出來,小型麵包車成爲了主打車型。但那段管理混亂的時期,却恰恰是楊師傅非常懷念的好時光。 

  當時北京人都管這種小面的叫“黃蟲”,好幾萬輛的“黃蟲”穿梭在北京街頭,場面蔚爲壯觀。“黃蟲”成了當時首都的“城市名片”。 

  “那時候出租車公司比較多,有些規模也不大,態度沒那麽蠻橫。”據楊師傅介紹,在那個出租車行業剛剛處于市場培育的時代,出租車公司和司機大體還是處于平等地位。雖然大街上跑的很多都是“黃蟲”,但“生意好做,壓力也小”。10塊錢10公里,不但能擠進好幾個小夥子,更能放下自行車、電視機等大件物品,其功能讓人嘆爲觀止,滿足了當時市民的多種需求。 

  與此同時,司機和車都擁有一定的自由,“經常幫助自家或鄰居家裏幹點活兒,出點力”。 

  只是,“那麽小的車,五六個人都擠了進去,冬天還好,人擠著暖和,可夏天就難受了,整車的汗餿味。可當時大家收入還不高,都這麽凑合著”。 

  “我記得那時候,份子錢一個月千把塊左右,不是太多。”楊師傅說。 

  但好日子只過了幾年。在90年代後半期,政府加大了對出租車行業的整頓和調整工作。 

  1998年,北京市政府發動了大規模的“掃黃”運動,采取激烈的“砸”面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車的第一次更新。代替“黃蟲”的是紅色夏利車,打造“祖國山河一片紅”之勢。同年,北京市還對出租車的價格進行了管理,價格定在夏利車每公里1.2元、富康車每公里1.6元兩個價位。這一舉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時,“黃蟲”徹底地退出了市場。 

  可是,外觀上的紅火,無法掩蓋制度內在的缺陷。 

  這次整頓,是爲了理順公司和司機以及汽車三者之間的産權關係,但實際上,司機成了這次整頓的最大受害者。 

  楊師傅的第一輛車是“黃蟲”,在這次整頓中,也換爲了紅色夏利。雖然當時一部分車款是由家裏出的,但楊師傅却一直沒敢告訴家裏關于換車的事實真相。“當時我也剛剛結婚不久,肯定是需要一份工作來養家的,換車時家裏也出了一部分錢。但我對家裏人一直說車是我買的,其實,那時的車根本不屬于我。” 

  這次的出租車行業整頓,重點就是對車的産權進行厘清,以及明確司機和公司之間的勞務關係。但實際情况却是:整頓之前,司機掏錢買車,這筆錢算是出租車公司向司機暫借的融資或者出租車乾脆就是歸屬于司機;而整頓之後,還是司機掏錢買車,但這筆錢却是司機按照規定向出租車公司繳納的風險抵押金、保證金或承包款等名目,車的産權是完完全全歸屬于出租車公司了。 

  出租車司機從這時候起,開始處于不利的弱勢地位。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司機每個月上交給出租車公司的份子錢提高到數千元。雖然,由于出租車總體效益增加,司機的實際收入有所提高,但很明顯,增長中的大部分利潤歸于出租車公司所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