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孔子在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6 09:32:50  


 
  一年後,中美關係開始破冰,孔子的角色又“搖身一變”,成為中美兩國相互傳遞好感、交流信息的橋梁。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簽訂《上海公報》。當時,在美國媒體輕鬆的花絮報道裡,孔子複雜的飲食原則被拿來形容中國接待工作的細致認真;而在嚴肅的分析報道中,媒體也煞有介事地提出,影響《上海公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毛澤東思想,而是孔子——公報“求同存異”的原則反映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反對大國在亞洲的霸權主義”體現了孔子的和平思想,而通篇對蘇聯的回避,則是“孔子講求實際的寫照”。

  “孔子曾經說過,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尼克松和周恩來花費大量時間,界定——或者重新界定——兩國的分歧衝突與共同利益。”《洛杉磯時報》在當時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1987年,裡根政府的國務卿舒爾茨訪問中國時,行程的重要安排之一,就是去曲阜拜謁孔子故里。在山東的歡迎儀式上,舒爾茨熱情稱讚道:“孔子的教誨將繼續、並且永遠是人類的智慧源泉。”

  “中國人需要用孔子的名字來傳遞好感,美國人也需要借助孔子來表達對中國的尊重。”張濤評論說。

  如今,在新時期的外交舞台上,中國也在試著發揮“孔子”的魅力,塑造和平崛起的形象。2000年,華盛頓展出了中國一批古老的樂器,包括編鐘、古琴,而這一展覽被命名為“孔子時代的音樂展”。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李肇星專門來到現場,用複制的樂器演奏了《白毛女》的曲調。

  2011年10月,山東省的宣傳片在紐約時報廣場播放。30秒的廣告中,泰山、黃河和青島的海灘相繼登場,由孔子“作揖行禮”的水墨形象作為完結。國內媒體在介紹這部“屏幕月租超過30萬美元”的宣傳片時說,短片以孔子貫穿始終,能夠“將中華文化的自信大方、謙謙君子之風傳遞給世界”。

  不過,張濤在研究中也發現,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這樣的交流很多時候並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有時甚至還會被解讀成中國“咄咄逼人的外交形象”。

  顯然,中美兩國間的溝壑,單憑孔子一人,實在很難填補。

  孔子只是一個符號,不同的人給他賦予不同的含義,然後各取所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