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孔子在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6 09:32:50  


 
  幾年的研究下來,張濤發現,對於“美國媒體塑造的孔子形象”,自己沒辦法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很多情況下,這一形象與孔子本身的觀點有著天壤之別。

  上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羅斯福政府大力實施政府干預經濟的各項政策,而用來說明其政策合理性的論據,就是來自中國的孔子。

  當時,美國人眼中的孔子再不是那個迂腐、頑固的老人了。善於觀察的政客們敏銳地注意到,孔子的“大同”理論,和當時美國社會的福利思想異常相似;還有人言之鑿鑿地聲稱,羅斯福新政與孔子的“中庸之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畢生強調“克己複禮”的孔子,就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成了改革的代言人。波多黎哥大學董事會主席甚至直接宣稱,孔子是“新政第一人”。

  張濤說,這是因為美國人一直強調自由,強調市場主導,而在他們看來,孔子認為統治者應當“主動施政”。事實上,當反對黨對羅斯福新政表示不滿時,他們拋出的炮彈依舊是孔子:控制糧食價格的農業部部長華萊士被他們直接稱呼為“孔子”,因為“只有孔子思想主導下的中國,才會不計後果地利用政府行為來干預物價”。

  一位普通讀者曾經在寫給《華盛頓郵報》的信中引用孔子“苛政猛於虎”的感嘆。他在信中寫道:“現在,美國人應當寧可忍受老虎,也不能接受羅斯福政府的‘集權控制’。”

  直到今天,人們依然能體會到孔子當時在美國的影響力。在羅斯福時代修建的華盛頓國家廣場上,仍然生長著當年種下的“孔子櫟樹”。據說,這是一種“歷史性樹木”,它的種苗就來自中國的孔子墓。

  在頻繁引用孔子的報道中,美國媒體有時候也會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2008年,亞特蘭大舉行了一場中國兵馬俑展覽。華人大多熟知,製造兵馬俑的秦始皇,曾經為了禁絕孔子的儒家思想下令“焚書坑儒”;但在美國媒體的報道中,他卻是孔子的忠實擁躉,因為“兵馬俑也反映了孔子的集體觀念”。

  “事實上,孔子在美國只是一個符號。”張濤說,“不同的人給他賦予不同的含義,然後各取所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