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孔子在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6 09:32:50  


 
  在美國歷史上,許多截然不同的新聞話題中,人們都能看到孔子的身影。有時候,他批評非法販賣酒類的人們“小人喻於利”;有時候,他哀嘆那些沒有拿到養老金的南北戰爭老兵“未知生,焉知死”;有時候,他還會對增稅法案表示不滿,因為這樣就做不到“近者說,遠者來”。

  不過,大多數時候,大洋彼岸的人們仍然會給孔子足夠的尊敬。《華盛頓郵報》1938年刊載的一篇文章,將孔子、摩西和林肯共同稱為“歷史上的和平締造者”。“他們引導我們不斷追尋和平、睿智和共同的福祉。”文中寫道。

  甚至,孔子的形象還被鐫刻在美國最高審判機構聯邦最高法院的外墻上。在這座白色建築東門上方的三角墻上,刻有3個石像,分別是頒布《十誡》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倫,以及穿著長袍、留著長須的孔子。

  聯邦最高法院的官方介紹中說,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立法者”。

  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美國人眼中的自己

  可以說,近300年來,除了中國世代流傳的孔子理念,在大洋彼岸,始終存在著一個“美國的孔子”。

  大多數時候,這個權威、睿智的老人都會戴著帽子,說著穿鑿附會的話,彎腰作揖地出現在廣告裡。舞蹈演出的海報上寫著“子曰,女性想要跟上潮流,必須學習舞蹈”;公墓廣告提醒人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連賭馬的人都要借助他的名頭:“子曰,黑狐狸將贏得比賽。”

  如同當下的中國人總喜歡引用外國哲人的“警句”一樣,在許多毫無關聯的話題中,美國人也總愛來上一句“子曰”。1940年,紐約哈萊姆地區的國會議員席位面臨改選,白人、黑人群體都希望參選,雙方在紐約街頭舉行了大規模遊行示威。這時,黃皮膚的孔子卻出現了。其中一條示威標語這樣寫著:“子曰,決不能讓黑人在華盛頓的美國國會代表哈萊姆。”

  張濤發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之為知之”以及“名不正言不順”,都是美國人經常引用的孔子語錄。不過,最常見的一句,卻是“百聞不如一見”。

  20世紀初期,新聞業就用這句話來說明插圖的必要性。《華盛頓郵報》曾經誇贊自己的圖片,有著“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照相館用這句話鼓勵人們“遵照孔子教誨”,享受照相之樂。好萊塢比弗利山的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則用這句話作為廣告詞,來宣傳自己剛剛修建的樣板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