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孔子在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6 09:32:50  


 
  很少有美國人知道,這句被他們反覆引用的“子曰”,出處並不是孔子《論語》,而是漢朝班固所寫的《漢書》——足足比孔子晚了近600年。

  在與中國無關的話題裡,孔子的形象有時會受到滑稽的解構。比如,在一則租車廣告中,他依然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和嚴密的邏輯,只租車不買車,因為“我喝牛奶,不等於我就要飼養奶牛”。

  有時候,他還會被塑造成一個嘮嘮叨叨的老人。1940年代初期,“子曰”一度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流行語,人們杜撰孔子的言論編成笑話,比如“子曰:華盛頓把樹砍倒,是為了摘到櫻桃”。還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孔子的妻子因為忍受不了嘮叨而想要離婚,自己一定“百分之百理解”。

  “美國社會對孔子的了解是模糊而膚淺的。”張濤說,“孔子只是一個簡單易記、又容易引發聯想的符號。”

  事實上,在美國交流的那段時間裡,張濤從沒聽到朋友們跟自己聊孔子。大家更願意討論中國菜、功夫、姚明,還有人想跟他“切磋一下乒乓球”。只有偶爾與中國有關的新聞提醒他,孔子在美國媒體上是一個“太複雜的形象”。

  《孔子在美國》出版之後,由富蘭克林創立的美國哲學會收藏了這本書,並且在寫給張濤的郵件裡稱讚他的研究“富有價值”、“頗受歡迎”。

  不過,讓張濤印象最深刻的評論來自國內。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一位學者告訴他,看了這些關於“美國孔子”的研究,自己有一種“第一次照鏡子的感覺”:“我們第一次有機會,能清楚看到美國人眼中的自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