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毛澤東與林彪的九次分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30 09:46:04  


 
  第五次:在洛川會議後,毛澤東力主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而林彪卻熱衷於大兵團的運動戰。林彪指揮平型關戰役獲得大勝,毛澤東完備地提出了八路軍的作戰原則是“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後,為研究黨和軍隊參加抗戰的問題,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應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毛澤東的這一方針是從八路軍的實際出發,並且考慮了打敗日本之後建立新中國的任務。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能突出運動戰和陣地戰,不能與敵人拼消耗,只能發展游擊戰爭,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進行持久戰。

  會議在討論毛澤東的意見以及“游擊戰和運動戰”的問題時,出現了各種見解和爭論。

  據聶榮臻的回憶,林彪的意見與毛澤東是不同的:“林彪不同意打游擊戰。他在會上說,要以打運動戰為主,搞大兵團作戰。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那套經驗上,覺得內戰時我們已經可以整師整團地消滅國民黨軍隊了,日本侵略軍有什麼了不起!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估計太低。”

  9月14日,已率部到達山西平型關前線的林彪,電告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提出以一個多旅之兵力在平型關襲擊日軍,以配合閻錫山的正面作戰。此電當即轉報了毛澤東。毛澤東於16日致電林彪,指出:“我軍應堅持既定方針,用游擊戰鬥配合友軍作戰,此方針在京與蔣、何決定,基本不應動此方針。”17 日,毛澤東再電囑彭、任、林、聶等人,指示:“八路軍此時是支隊性質,不起決戰的決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當,能在華北地區,主要是在陝西,起支持游擊戰爭的決定作用。”

  18日,林彪依據前方戰局向毛澤東回電,提出:“在敵目前進攻的情況下,我先頭旅應以作戰滅敵為主要任務。”隨後又致電毛澤東,主張以一一五師兩個多旅的兵力在現地協同友軍作戰,“暫不應以做群眾工作為中心”。他強調:“目前軍民正在看我軍直接參戰,如我參戰兵力太少,則有失眾望。”“目前須以打仗、捉俘虜,來提高軍民抗戰信心,提高黨與紅軍威信。”

  顯然,毛澤東與林彪之間有分歧:林彪是從一一五師所處的前方實際出發,時間、地點均對我有利,且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力主在平型關打一仗;毛澤東則是從八路軍本身實際情況和戰略全局出發,主張把主要精力放在創建敵後根據地上,盡量避免以主力和日軍正面作戰,因為那樣既不能從根本上阻止日軍進攻,也不利八路軍的發展和壯大。

  9月21日,作為主帥的毛澤東充分考慮了前線將領林彪等人一再堅持的意見,發電給彭德懷,表示可同意林彪將一個旅(不是整個一一五師)暫時集中打仗,但同時指出:“如許久還無機可尋時,仍以適時把中心轉向群眾工作為宜。”

  毛澤東雖然有條件地接受了林彪的意見,但他還是擔心林彪沒有放棄堅持運動戰的觀點,他囑咐彭德懷要做好林彪等人的工作。在上述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毛澤東以很大篇幅再次分析了敵、友、我三方的形勢,指出:“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好戲中一定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不是運動戰)。”毛澤東對彭德懷說:“我完全同意你18日電中使敵深入山西,還處在我們游擊戰爭的四面包圍中這個觀點,請你堅持這個觀點,從遠處大處著想,對於個別同志不妥當的觀點給予深刻的解釋,使戰略方針歸於一致。”

  在得到毛澤東的批准之後,八路軍總部於9月23日向林彪下達了側擊平型關之敵的作戰命令。24日,林彪、聶榮臻調兵遣將,做好了戰鬥部署。25日上午,平型關戰鬥打響,一舉殲敵1000餘人,毀敵汽車百餘輛、大車200餘輛。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地區前線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中國抗戰開始以來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它用事實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政治意義巨大。林彪一夜之間成為抗日英豪,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家喻戶曉。

  在延安的毛澤東也十分高興,立即致電前方慶賀這一勝利。平型關大捷促使毛澤東思考,以新的經驗完善和補充了他關於八路軍作戰方針的思想。9月29日,即平型關大捷的第二天,毛澤東在致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的電報中,對八路軍作戰方針作了新的表述:“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戰。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

  10月25日,毛澤東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又說:“現在八路軍採用的戰法,我們名之為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後來在<<論持久戰>>中,他把八路軍作戰原則定為:“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毛澤東顯然吸取了林彪指揮平型關戰役的新經驗。這說明,毛澤東對事態的發展既比別人先見一著,謀高一籌,同時又善於吸收別人的新經驗,提出更加切合實際的對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