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毛澤東與林彪的九次分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30 09:46:04  


 
  第七次:在爭奪四平的戰役中,毛澤東提出:“化四平為馬德里”,“不惜重大傷亡”,“死守四平”。在前線指揮的林彪雖有不同意見,仍聽從了毛澤東的決定。實踐證明,四平戰役得不償失。

  1946年1月13日,國共在關內實現停戰以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估計,東北地區經過談判也有實現停戰的可能。為了爭取在談判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毛澤東要求東北民主聯軍(原稱東北人民自治軍)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禦有利條件下(退避三舍後)給進攻之頑軍堅決徹底殲滅之打擊”,並指出“這是歷史新階段中的最後一戰,將會決定東北今後大局”,“要不怕最大犧牲求得這一作戰勝利”。

  林彪對東北實現和平的前景以及“最後一戰”的提法,是有不同看法的。1月5日,他曾致電中央並東北局,提出“國內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則我東北部隊目前集中力量作最後一戰;如不可靠則分散建立根據地,準備應付敵人之明攻”。1月15日,林彪再次致電中央並東北局,指出“此次和平協定的實質,實為蔣之一大陰謀”。林彪的基本思路仍然是“讓開大路,占領兩廂”。

  但是,林彪還是服從了毛澤東、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和部署。林彪統率東北民主聯軍,依據中央決定,乘蘇軍已從中長鐵路撤軍,而國民黨還滯留於西滿的有利時機,在3月中旬攻占四平,4月中下旬先後攻占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至此,中長鐵路的開原以北段全部處於我軍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滿,依據內線迎擊大舉北進的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態勢。

  中共拿下四平、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等城市,是為了在東北實現停戰的談判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但是,在實際上卻激起了蔣介石更大的貪欲和報復之心。蔣介石到處鼓動說,四平乃是“黨國命運所系”,“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從政治需要出發,在四平的決戰難以避免。

  4月18日,蔣軍發起對四平的猛烈進攻,四平保衛戰開始。在此前後,毛澤東連連電命林彪,要“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兩萬人)”阻滯敵人北進,要“死守四平,寸土必爭”,甚至提出“把長春變成馬德里”,“化四平街為馬德里”。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該城軍民在1936年至1939年浴血奮戰,頑強抗擊德、意入侵,因此聞名世界。

  毛澤東的這些決策,實際上暫時改變了他原來制定的:“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方針,從“兩廂”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與蔣軍殊死爭奪。

  開始,林彪並不認為毛澤東在四平、長春一線同蔣軍死打硬拼是明智的。在四平保衛戰前夕,即4月11日,他曾致電中央並東北局,就防守四平問題談了自己的意見:在蔣介石繼續增兵東北的情況下,我固守四平和奪取長春的可能性和東北和平迅速實現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軍方針似應以消滅敵人為主,而不以保衛城市為主,以免既不能保衛城市又損失了力量,造成以後雖遇有利條件並不能消滅敵人。

  同一時期,黃克誠也致電中央,認為在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的情況下,堅守四平有極大困難。

  然而在戰鬥打響以後,林彪於4月18日向中央致電:“敵已開始直接進攻四平,我守軍決戰至最後一人!”

  四平之役血戰1個月,打得十分殘酷。蔣軍傷亡萬餘人,民主聯軍也傷亡8000多人。5月18日,林彪急電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如實報告說:“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他陳述了理由,並於當日下午組織部隊撤出四平。

  毛澤東沒有因林彪沒有“死守”住四平而責怪他。相反,複電林彪稱:“四平我軍堅守一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英勇頑強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

  什麼“歷史意義”呢?實踐作出了回答: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軍如果不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其結果必然是人地兩失。

  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毛澤東與黃克誠就四平之役責任問題曾發生過爭論。毛澤東說:“固守四平,當時是我決定的。”黃克誠則說:“是你決定的也是不對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