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毛澤東與林彪的九次分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30 09:46:04  


 
  第六次:在占領和爭奪東北的鬥爭中,身在前線指揮的林彪屢次向毛澤東、中央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促使毛澤東和中央的戰略方針由“獨占東北”到“讓開大路”的轉變。

  抗戰勝利以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派出十萬大軍、兩萬名幹部,包括二十多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火速奔赴這塊具有重大意義的黑土地。在如此強大的陣營中,林彪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這一最顯赫的職務。

  中央和毛澤東對東北的戰略方針是禦敵於關門之內,搶先獨占東北。1945年10月19日,毛澤東和中央致東北局的電報指出:“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沈陽之線,次要力量於莊河、安東之線,堅決阻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

  但是,實現這一方針是非常困難的。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親率兩個美械軍抵達山海關,於10月25日發起攻占山海關的戰役。是役一直進行到11月15日,守關的東北人民自衛軍終因力量對比懸殊,不得不退向關東。“禦敵於關之內”的計劃宣告失敗。

  11月15日,中央軍委又電命彭真、林彪集中7萬兵力,“由林彪或羅榮桓親自去指揮,舉行反攻”,最後殲滅已出關的國民黨3個軍。林彪於11月19日從沈陽趕到錦州,準備在遼西三角地帶與杜聿明決戰。但是,參戰的主力遲遲未能到位,敵軍長驅直入,直達錦州城下,“決戰”成為空話。

  林彪經過縝密的思考,向中央軍委發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他在11月22日致中央軍委及東北局的電報中,列舉了我軍的種種劣勢和面臨的困難之後,提出:“我有一個根本性意見,即:目前我軍應避免對敵各個擊破,避免倉促應戰,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人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

  林彪的這封避免錦州決戰的電報,得到中央軍委的理解和同意。但又令他調動兵力,在“敵側後消滅敵之一兩個師,遲滯敵之前進。”林彪作了部署,然又因主力部隊尚未到達,這場預計的殲滅戰不戰而罷。

  11月26日,錦州失守,遼西走廊東門洞開,毛澤東和中央所定的“獨占東北”計劃落空了。

  下步怎麼辦?在11月22日林彪的“根本意見”電報中,實際上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放棄在遼西決戰的企圖,我軍撤往遼寧腹地,把鐵路沿線讓開;二是整訓部隊,待機再戰。

  幾天之後,即11月25日,東北局重要成員陳雲、高崗、張聞天經過認真研究,也向中央提出了<<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陳雲等人的意見與林彪的意見基本相同,只是更系統了。與此同時,黃克誠、李富春、羅榮桓等人也向中央發出過類似的電報。

  正在延安養病的毛澤東,認真閱讀了林彪等人的建議。經過深思熟慮,他於12月28日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提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情況下,這種根據地應建立在“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

  在林彪、陳雲等人的積極建議下,毛澤東和中央終於把黨在東北的戰略方針由“獨占東北”改成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這一方針,為東北工作指明了方向,對日後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