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當代文學無需靠諾貝爾獎證明自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3 00:05:00  


 
  解放周末:正因為你是王德威,所以才會有人和你提起作家與作品。

  王德威:也許你講得有道理。這裡面是有很多有趣的邏輯在的。
等待大師,我沒有那麼強的一種烏托邦的心願。我的意思,沒有就沒有,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

  ●人的情感作為一個審美的象徵活動,文學不能脫離這個感性的層面

  ●號召出一個口號或者哀嘆出一個現象,都不足以改變社會現狀,何況文學生產

  ●曠世的文學從來難得一遇

  解放周末:讀者有個普遍的閱讀感受,現在一些文學作品的精神姿態缺乏正面的力量,自我、狹隘、解構崇高、回避是非,這樣的文學如何體現社會性?

  王德威:或者,這樣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證明了一種社會性的傾向,一種“感覺結構”。

  解放周末:不久前,上海文學評論界開過一個座談會,關注文學批評的未來,其間不乏批評界對某種現狀的反省和對未來的不安。

  王德威:我覺得,文學批評者有一個義務,就是觀察、詮釋目前文學界的現象,並且提出你個人的一個期許,這是文學作為文化建制的一個部分。

  我其實已經隱隱感覺到整個批評界的典範的改變。英語的批評語境裡,“9.11”之後,有一種呼籲,就是把文學批評和新的倫理思考結合起來。這種倫理,大可以大到國家、民族和宗教的問題,小可以小到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另外,國外批評界還有一個動向,就是對情緒、情感的關照。過去的批評,過於堅持冷冰冰的結構主義或輕飄飄的解構主義方式,那麼,人的位置放在哪裡?畢竟,人的情感作為一個審美的象徵活動,文學不能脫離這個感性的層面。這些代表了國外廣義的批評界目前的表象。至於談到中國文學批評界對文學的不安、不滿和焦慮,我感覺好像由來已久,復旦大學的陳思和教授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人文精神要重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