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是在相對的孤立狀態之中,中國在技術、制度、語言和觀念上都發展出一種高度的自我滿足感。在悠久的歲月裡,受過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之精粹不知世上尚有在任何方面足以與他們自己的文明相頡頏的其他“文明”。試看陸地上東亞草原民族和野蠻民族,或者看海岸彼處較差的海島文化,中國人有理由抱持著兩種看法。這兩種看法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影像之基礎。第一種看法是以為中國在地理上乃文明生活之中心。第二種看法是以為中國文化在一切方面優於別的一切文化——無論在儀節上和道德上,無論在國家和社會組織上,無論在技術和文學上,無論在人民性格的陶冶以及智識的啟發上,都優於其他一切文化。基於後一種看法,中國人以為他們在東亞負有一種“使人歸向文明的使命”。這種看法形之於殖民政策和對外政策,就是把中國的一切鄰國看做臣服的附庸。第一種看法則結晶為“中國”這個最常使用的名詞。第二種看法反映為另一個常用的名詞“中華”(“位於正中的文化之華”)。……
這種自我影像的第二個要素是認為中國之所以優於他國,系因她在道德上居於優越的地位。中國較古時代的聖王不僅治理了陸地及江河,而且還建立了生活上的種種原理原則。這些原理原則是推諸四海而皆准,垂諸萬世而不移的。自孔子以來,這些原理原則的解釋者曾經教導人民怎樣依照這些原理原則來生活,怎樣使他們自己止於至善,並且怎樣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中國過去的歷史,如果適當地著作出來並且加以適當的研究,那末便會證實那些道德原理原則是正確的。偉大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系直接或間接地顯示道德原理原則為真。受過教育的人,在為政或著作時,乃這些道德原理原則之活生生的榜樣。所以,無論是中國庶民還是外國平民,都會因受過教育的人示範作用之鼓勵而照著他們的樣子行。當人違背道德原理原則時,那末社會上的種種不和,及政治上的種種混亂,便會隨之而發生。中國知識分子相信,那些表現在長久社會倫範裡的永恒道德價值,是存在於中國的偉大之處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