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論壇:港新政府如何推國民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2-06-08 00:27:57


 
  黃志明:課程指引的第一稿和第二稿我都很詳細看過,進步很明顯,我認為這份課程指引的水準很高,主流方向非常正確,至於支流問題,我們很難預先估計,但確實有一些什麼都反對的學校。

  李焯芬:在現實中,當然社會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我相信隨著時間,主流的要求會慢慢體現出來。

  黃志明:至於課程的編寫,我認為應該把選擇和決定權交給學校的老師,因為只有他們最清楚學生的水準。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水平,自行決定應該更多進行國情討論或修身內容。一定要“校本化”,信任教師和學校。如果什麼都要教育局規範,不是成熟的教育,當然學校的決定也要公開。 

  李焯芬:“校本化”確實很重要,很多學校已經有德育和國民教育的元素,不是等課程指引推出才有,每間學校有它自己的經驗。我也同意,儘管我們有五個範疇,內容側重點可以靈活處理。
 
  連文嘗:德育和國民教育,其實以前學校已經在教,只是沒有明確的規範,有了這個指引,算是可以名正言順起步。因此我同意這是一個進步,起碼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和基礎。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推行國民教育將是一個挺艱巨的過程。香港學生的國民意識過去比較淡薄,常識科裡只有一些個別的知識性內容,但現在新課程強調的是“身分認同”,對個人身分的認同,對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的認同,在香港這環境,對國家認同部份,會有一定難度。
 
  另外,課程強調“價值觀教育”,但香港老師正正不擅於在課堂作價值教育,不是以前沒有教,而是言傳身教,在隱蔽中做到價值教育,但是以後改為在正式課堂上怎麼教呢?指引上提供一些方法,包括價值澄清法、道德兩難法等等,這些是思辨方式,沒有價值傾向的道德邏輯推理,價值如何,自己決定。怎麼操作?很大挑戰。不是給老師一個教材就能做到那麼簡單。
 
  有關“校本化”和“中央化”的爭論,曾經有人指出,以前教改遇到的瓶頸危機就是一次改太多東西,像“大煉鋼”,家家都“校本”,以至於質素不高,所以要強化校本平台。為什麼香港老師很依靠教科書呢,因為工作量太多, 上課課時相當於內地老師一倍,有空思考的時間太少。香港對於“中央化”的概念弱,不像內地教育部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建議,其他方面可以繼續“校本化”,但 在國民教育方面,是否可以“中央化”多一些?當然不排除“校本化”成分,但是需要加強整體規劃的中央平台。德育方面,網上有很多材料可以參考。課時牽涉國 民教育的內容比較少,也很膚淺,僅限於國旗國歌等等,教育局需要加強在這方面的支援,多放資源、教材、培訓。

  李焯芬:剛才連校長所說,正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事情。教育局將來會有一個團隊整理收集相關教材,這是很耗時耗力的工作,政府會有資源配合。教育事業和我們的生活一樣都應與時並進,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國民教育各個學校過去有不同做法,我們需要時間把它整合起來,教育局會充分利用它的網上平台,提供教材給大家參考,累積經驗,使課程慢慢完善起來,以後可能還會有更規範化的做法。目前需要接受“校本化”的現實,是比較可行的第一步。至於十年後有了更多經驗,也許會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設計,所以說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讓他慢慢完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