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月刊:台灣主流民意與兩岸融合路徑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24-11-18 00:11:58


 
  二、現階段台灣主流民意的發展特性及未來走向

  遵循總體意識傾向改變的“態度定論”,以民調和政黨政策中具有長期延續性的議題變化作為觀察點,如“兩岸和平”“維持現狀”“台灣優先”等等,可以對現階段台灣主流民意的發展特性及未來的民意趨向作出一個大概的判斷。

  (一)混亂的主流民意與單向的個體意識激烈碰撞

  在多元的“議題性主流民意”中,不難發現台灣社會愈發鮮明的個人意識。多元議題引導下台灣社會湧現出了多元的主流民意,隨後,學界和民眾對這些多元“議題性主流民意”的討論與分析進一步加深了民意的複雜性。在各方均試圖搜集更多的“證據”來論證何為台灣真正的主流民意時,也不可避免地同步迷失在這些人為塑造的“有理有據”的主流民意中。事實上,在“兩岸和平”“維持現狀”“台灣優先”這些能夠激發台灣社會選票快速聚合的主流民意背後都映射著這樣一種思維:個體迫切地需要維持著一種最能接受、最體面的生存狀態。誰能給予個體相關需求的滿足,即可獲得長久的支持。不過,台灣政黨的功利型發展,卻又時刻破壞著民眾的個體需求,引發群體性的意識混亂。以此投射在兩岸關係層面上,台灣民眾會傾向於建構主體自尊感,以個人的“小”來對抗體制及國際層面上不公的“大”。所以在兩岸關係上衹要台灣政黨繼續放大中國國家體制、生活環境以及國際作為中的“大不公”,就能讓島內混亂的主流民意瞬間統一戰線,以其最熟悉的選票支持來達到對個體尊嚴的維護。

  在混亂的主流民意與單向的個體意識激烈碰撞的過程中,極易產生更具搖擺性的中間選民。從政黨色彩定義中間選民即是指在“藍”與“綠”,或“左派”與“右派”,或“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意識形態中,沒有偏向任何一方,其政治坐標完全居於中間,既不能歸於政治上“傾藍”,也不能歸於“傾綠”。這部分選民不具備明顯的政黨色彩,也不看好政黨為民服務的功能,並且政黨作為越令人失望,其“社會排除性”就越強。社會排除的本質是動態且多面向的,除了經濟上的問題,還包括心理、價值與社會參與等的問題,同時探索的是一個人或團體在生命周期中逐漸淪入貧窮的動態過程。社會排除的現象及其內涵常被認為與傳統的“貧窮”有所差異,故有時以“新貧”(new poverty)稱之。從選舉視角定義的社會排除即為,在多元且變遷的因素之下導致政黨被當前個人的交易活動、服務及權利所排除。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部分人對政治毫不關注,因為生存在選舉社會氛圍下,他們依舊會在恰當的時機選擇一定的政治參與。衹是基於鮮明的“社會排除性”,導致這部分群體在面對多元議題時會更為關注與自身主體尊嚴相關的議題,如個體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經濟參與、教育與技能、健康、生活環境、社會地位等。其中,個人的經濟資源容易引發最多潛在的風險因素(risk factors)⑥,也成為評價現任領導者業績的重要標準。去除意識形態、利益分配、不參與投票等因素,占比約有25%的中間選民態度傾向於誰的政策能讓個人生活最有感,則更容易得到支持。現今,這部分更具搖擺性的中間選民所表現出的態度傾向正淡化著具備鮮明政黨色彩的群體力量,成為新一代群體的主流意識。屆時以龐大的中間群體態度為主導性的民生議題政治將成為影響島內政黨政治發展的核心要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