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粵港澳文化:敢爲天下先
——《中國評論》2004年4月號“思想者論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21:47:56  



  這種疏離感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受到一次衝擊,因爲當時如果沒有中國作爲後盾强力支持,香港儲備即便投入金融市場,都解决不了問題。據資料,當時索羅斯是拿了兩百億美金衝擊中國的外匯,一天就將中國的外匯炒起來了,想炒過中國大陸之後返身狙擊香港。但是朱熔基直接命令不准炒外匯,馬上令索羅斯知難而退。香港的經濟學家就認識到了這個後盾的作用,但是由于危機解决得很快,而危機一解决,這種疏離感又復原了。

  直到最近兩年,香港的經濟持續低迷,使得香港的高官層認識到疏離感已經成爲香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就出現了CEPA的局面。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在粵港澳文化交流裏面,是需要加以重視的。過去爲什麽要—國兩制?因爲經濟上有差距,沒有差別也就不成爲兩制。由于經濟的差异,導致價值觀、審美觀以及各方面世界觀的不同。

  目前香港高官處于疏離感變化、心靈回歸的初期,還不是深層的。所以就文化來說,如果想做文章,特別是對香港,有好多題目可以做。

  廣東經濟發展很快,文學發展相對滯後

  在CEPA、大珠江三角洲、文化大省這個大布局底下,粵港澳文化交流的前景是光明的,而且粵港澳文化交流應該成爲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珠江文化研究,應該成爲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一個重要內容。

  就廣東文學來說有一個矛盾,那就是廣東經濟發展得好快,但是廣東的文學創作跟不上。有人說,廣東是因爲語言有缺憾,所以文學上不去。那麽,歐陽山的《三家巷》等等名著家喻戶曉,語言缺陷何在呢?

  廣東文學到底缺什麽,我認爲廣東文學就是缺文化。我講的缺乏文化不是指詩詞、鼓樂、書畫,而是指缺乏對于珠江文化之深厚內涵的自覺認識。廣東作家只有在深刻認識珠江文化的深厚內涵的基礎上,才能够寫出自己的特色,顯示自己的特點。我不同意有些人關于廣東文學作品輕飄、不够厚重的說法,如果你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品自然會厚重。

  黃偉宗:鐘曉毅對于粵港澳文化有深入研究

  鐘曉毅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了對港澳文學的研究,現在又是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的所長,對于粵港澳文化都有深入研究。

  鐘曉毅: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的契合、

  兼美與幷峙

  提出建立文化大省至少表明已經重視文化的作用

  廣東建設文化大省,不管立足點在哪里,既然提出來了,我認爲還是非常好的,至少是非常重視了。

  從八十年代初,我就參與到廣東文化發展的潮流當中。廣東文化幷不是打不出去,而是我們這批搞理論的真是不够爭氣。可以說,廣東文化就好像只會生孩子,但是不會起名字;或者就算起了名字,也沒有將這個名字叫到底。

  比如像黃老師講的第三條道路的問題,廣東提出這個概念滿早的,而且確實是有理論、有隊伍,但是我們確實是沒有踐行下去,從這方面來講,也是給了我們重新證明我們廣東文化的意義的良機。僅僅從這個方面來講,我是非常支持提議文化大省的。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很長時期以來,粵港澳三地都是不分彼此的。從歷史發展來看,省港澳是一家,老百姓用更加通俗的話來表述這種關係:“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

  無論從歷史看還是從現實看,三地的互動都是很密切的。

  文化的底蘊與平民訴求的契合

  粵港澳三地都有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聯繫。我們說珠江文化有水的特性,因此可以比喻爲水從山上流下來,是順天應命的:遇到地勢陡峻的時候,可以是迭蕩起伏、氣勢澎湃的;而地勢平緩的時候,會悄然滲透、委婉盤桓;且這種盤桓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因爲最終它會流向大海。該高潮的時候,它可以很轟轟烈烈地達到高潮;而該向下走的時候,它也能很平靜地在那裏盤桓、滲透,不著急也不慌張,最終還是滋潤萬物的。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爲水的特性與珠江文化的底蘊是非常契合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