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國華人重視音樂教育 小心陷誤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15 09:15:36


 
  “小孩子不能逼。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能穿上衣服,出門坐車到老師家,就該鼓勵。練上半小時,談何容易。”馬友乘說,她有個學生更通過練琴舉一反三,很早意識到,任何科目的練習,都不適合集中強化。“一次練八小時,不如八天裡每天練一小時。有如一句中國諺語說:滴水成江河,貴在堅持。”那個學生後來去了哈佛讀書。

  竹笛演奏家、曾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的陳濤注意到,美國整個教育系統多元化,可學的東西多,小孩子興趣容易分散,說沒時間練,這也是一個原因。“單是中國樂器,就有笛子、琵琶、二胡……西方樂器中最流行的鋼琴也來分一杯羹。除了學音樂,還有體育活動。”

  楊方燧從小對練琴頗有自覺性。五歲時每天練一小時,不僅不反感,後來因為一小時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他自己還要加時間,逐漸增加到每天兩三小時。在他看來,練琴的關鍵在於方法和效率,並非百分百取決於練習的量。他父親也很重視這一點,給他做了厚厚六大本鋼琴筆記,詳細寫下每個曲子中,他出過問題的小結號、錯誤、要求、解決辦法等。“我建議琴童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十分鐘能解決問題更好。如果真能這樣,那就需要老師制訂合理的計劃,隨時調整目標。”他認為學琴是學生、老師、家長三方的合作,需要按套路、很默契、很科學地進行。

  樂感早培養 童子功拖不得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則是第一個教室。針對有的媽媽強調胎教音樂,馬友乘認為有一定道理。記得懷大兒子八個多月時她開音樂會,其間彈錯一個地方,胎兒居然在腹中踢腿。“因為我平時練習不是這樣彈,他能聽得出。”兒子出生後七個多月,有一次她彈起同一首曲子,小臉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仿佛在說:原來外面也能聽到。

  陳盈穎記得媽媽懷弟弟時有聽音樂。“果然弟弟後來對音樂敏感度高。不確定是不是個別案例,至少孕媽媽的心情會比較平靜、愉快。”

  有些家庭重視早教,但放很多兒歌給孩子聽。馬友乘指出,“只讓孩子聽兒歌,如同只對寶寶說兒語。”小孩子用兒語說話,只是因為他們口腔肌肉的運動控制有時候還不足以令他們發出聽到的語音。

  那麼,幾歲適合正式學音樂呢?從發展兒科醫生的角度,馬友乘認為,何時開始學音樂,不是看年齡,而是看發展程度。小孩可以正確辨別至少一種顔色的時候,說明他們可以正確分類不同的抽象概念了。“最初當你問小孩:‘這個東西什麼顔色?’他們統統是以自己學到的第一個顔色來回答。什麼都是白的、藍的,或者紅的。也不會加形容詞,說乳白色、寶藍色、粉紅色。而一旦他們說得出兩三種顔色,說明他們開始知道每一個不同的聲音對應一個名稱。”她建議,這時候就可以開始教他們不同音符的名稱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