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吳敬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08:48:28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訊/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二十周年之際,中共十八大即將召開,中國經濟也在新的高度上走到了一個三岔路口。下一步該怎麼走 ?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還是沿著強化政府行政幹預作用的統制道路前行?21世紀經濟報道日前就此專訪了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他認為,只有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道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包容性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中國才有光明的未來。文章如下。

  捅破市場經濟這層紙很不容易

  問:粉碎“四人幫”以後,計劃和市場的關係一直是理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十四大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改革目標,實際意義是什麼?

  吳敬璉: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前,對於中國應當建立什麼樣的經濟體制,官方有兩種正式的說法:一個是十二大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另一個是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其實,一些經濟學家1987年已經意識到, “商品經濟”概念不那麼準確,沒有反映市場機制,即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個本質特征。所以,在中共十三大期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洪就在小組會討論時提出 “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替代計劃經濟體制”的建議。十三大以後,廣東一些經濟學家組織了6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研討會”,主張採用“市場經濟”概念。

  但是,這種意見並沒有成為共識。十三大報告採用的提法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龔育之說這“離確認有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只隔一層紙了”。是,只隔一層紙了,但終歸還“隔著一層紙”,而且捅破這層紙非常不容易。

  問:當時關於市場經濟的討論似乎並沒有繼續下去?

  吳敬璉:1989年夏季出現新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後,有些人把關於計劃和市場的爭論轉變為 “姓社姓資”的政治問題,把經濟理論問題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存廢直接聯繫起來。他們運用比80年代初期批判“商品經濟論”時更加“上綱上線”的論據和語言,斷定“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而“把改革的目標定位在‘市場取向’上,把‘市場經濟’作為我們社會主義的目標模式,就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範疇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範疇混淆了”。“市場經濟,就是取消公有制,這就是說,要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搞資本主義”。於是“市場化”被說成“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一項主要內容。這種大規模批判在幹部和群眾中引起很大的混亂,使他們無所適從。

  1990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組織的一次討論經濟形勢的會議上,薛暮橋等少數幾位經濟學家提出,要繼續進行市場取向的改革。但是,他們不敵“計劃取向論”者人多勢眾,沒能動搖“堅持計劃經濟為主、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的主流提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