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式養老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13-01-24 11:38:55  


 
  全世界私人養老金規模巨大,是資本市場主要的機構投資者,如美國,政府對企業年金給予稅收優惠。

  到2011年底,全國只有44900戶企業建立了年金制度,參加職工1577萬人,而當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有28391萬人,就是說,只有5.5%的人參加年金。

  如果中國要更好地發展企業年金,擴大覆蓋面,必須在稅收優惠、年金信托制度、專業投資機構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為了養老的長治久安,在修修補補的同時,中國必須繼續改革養老保險制度。作為政府強制性的養老保險,最大的特點就是普遍性,所有人都有義務參加,沒有商量的餘地。

  比如美國,所有在職人員都必須繳納社會保障工薪稅,不區分公務員、工人,還是農民、個體戶。跟商業保險的道理一樣,只有更多的人繳納保費,才有共濟性,保證整個體系的安全。如果參保率過低,發生支付危機的概率就很大。

  養老保險,不是不考慮一個人原有的工資和待遇,正常情況下,原來的工資高,退休後的待遇也應該高,這是全世界的慣例。這點正是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主要的顧慮。

  這需要改革現在的工資制度,把部分合理的福利待遇納入基本工資,這樣他們的繳費工資提高,從而將來的養老金也會提高。

  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不繳納養老費,是一種特權,因為不繳,將來還可以領到養老金;而農民不繳,則沒有養老金可領。無論如何,特權是不該存在的。

  農民養老繳費,是個中國特色的問題,現在的主流意見是,東部發達地區,以個人繳費為主;中部地區,個人部分繳費,以政府補貼為主;西部地區,政府補貼為主,個人可以不繳費。這個方案,貌似有理,但是有違社會保險的基本原則。

  正是因為不同人群存在差異,才有實行社會化養老的可能和必要,如果大家情況一樣,則強制保險的必要性就下降了。

  任何保險的原理都是熨平不同人之間的差異。農民和城鎮職工的情況確實不同,可以採取一套單獨的體系,但是不宜再劃分為不同區域或者不同人群,可以以省為單位實行統一的繳費標準。政府的補貼是必要的,因為農村養老沒有積累,很多老年人已經等不及。

  而且,這也算是對過去農民所做犧牲的補償。中國農民一直在減少,未來10年,還會有1億多農民進入城市,所以,政府的補貼是暫時的和可以承受的。

  同時,農民工的養老應在全國實現無縫結轉,即使他們回到農村,也要連續計算繳費年限,給他們一個穩定預期。

  現在社保基金多頭管理,財政部(制定財務制度等)、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保機構管理和收費)、地方稅務局(收費)、銀行(資金托管)都有相應的管理職責。

  呼籲徵收社保稅,替代現在的繳費模式的聲音不斷,特別是財政部門一直主張徵稅,認為稅收形式最規範。這是有道理的,美國就是用工薪稅方式籌資的。如果用稅收,那就是現收現付了,不用再去考慮投資運營和收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