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中國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陷入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08-12-16 00:05:23  


 
  “長此以往,工廠沒有流動資金,失去了自我更新換代的能力。”胡克勤無奈地告訴記者,紹興縣的工廠裡大多沒有技術科,有些設立技術中心,卻是騙取政府20萬獎勵的伎倆,並未發揮實際作用。究其原因,布商在計算成本時,往往只算看得見的原料、織造、染整等環節的成本,卻沒將技術創新成本算進去,而事實上這應該是很大的一筆支出。在他看來,要拯救紹興紡織業,與其重組瀕臨破產的企業,不如重組工商利益格局。

  即使強如永利集團,旗下有5家紡織工廠,每家都有自己的營銷團隊,基本不受布商控制,但周永利的管理層依然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以後是大企業吞並小企業,還是小企業聯合成立行業協會,然後通過協會拿訂單,日子才會好過一點?記者轉問胡克勤,他答:寄希望於行業協會的建設。

  胡克勤本人便是浙江省印染行業協會會長,但他坦誠行業協會目前力量太小,服務行業的能力太弱,雖然意識到緊迫感,但重組工商利益格局任重道遠。

  如何升級?

  永盛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國慶向記者講了這樣一種生意,他有一個香港客戶,布料從紹興工廠出來,必須先坐飛機到香港,然後再轉運到東莞的服裝廠。多支出運費不說,為了保證及時運到東莞,傅國慶這邊每次都要經歷一番緊張的忙碌。本來他可以直接運貨至東莞,但客戶為了拿出口退稅不答應。

  這個事實透露的是,儘管已經做到年銷售額億元之上,在紹興縣屬於第一集團軍,但傅國慶依然受制於香港貿易商,依然處於工商鏈的低端,還做不到直接將布料賣給真正的購買者。也即是說,紹興的布商一方面榨取生產者的利潤,一方面又被擁有研發能力和終端客戶的外商榨取。

  統計資料表明,在紡織產業鏈的前端,即研發、創新和設計中心,大致要獲取全部利潤的40%;產業鏈後端,即銷售網絡、售後服務、客戶關係管理等獲取全部利潤的50%。換言之,在國際產業鏈治理的利益格局中,加工中心投入大量原材料、資源和勞動力只能獲取全部產出的10%的利潤,卻支撑了整個產業鏈高端90%的利潤布局。

  10月8日,郎鹹平在杭州對工商界演講時提到,現在不是產品和產品、公司和公司、產業和產業競爭的時代,而是工商產業鏈戰爭的時代。90%的價值創造屬於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六個環節,所謂中國製造的產業升級,就是加速加工製造與六大環節的整合。

  但一個驚人的事實是,整個紹興無一家設計公司。

  危機時刻,紹興布商階層的有識之士開始將自己事業的重心轉向研發、創新、設計、決策和品牌運作。幾年之前,傅國慶就將銷售收入的3%~5%投入研發,專門成立一個10人研發團隊,完成了由來樣訂做到自主設計的轉型升級,“拿出自己的設計產品讓客戶挑,這可是有實力的企業才能做的事,而兩者的價格相差不止幾倍。”此外,5個銷售分公司已經完成全國布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