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香港保險業的最佳出路在中國內地

http://www.CRNTT.com   2010-12-09 08:11:51  


   第三個,它是一個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沒有任何所謂的行業價格管制。所以,在一部分領域可以說已經進入到了後市場化的這麼一個階段,或者說進入到了一個嚴重惡性競爭的階段。有些小的保險公司已經是多年無利可圖,有些業務、險種也是多年無利可圖。像我曾經管理的中國太平洋保險(香港)有限公司,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一家港資保險公司,我接手的時候已經虧了10多年。在我1994年接手時,很多保險業的人士說,不出三年這間保險公司的資本就得虧光。還好,我們很努力,拚出來了,第二年就開始盈利,之後連年盈利。剛接手時規模很小,年保險費才300多萬港幣,是香港小得不能再小的保險公司;到我2000年離開的時候,保險費已經過億了。

  所以,從香港自身看,保險行業如果想要有個更好的發展,那就要想清楚它未來的潛在需求在哪?我想,就香港保險業自身與本地的關係而言,現在祗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可能會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新的增長空間,但這個空間不會很大。

  香港政府今年以來也在琢磨這個事,比如說它允許一部分保險產品納入到了移民財富計算標準範圍之內,像投資移民,它把一些壽險產品放到面了。這樣呢,就可能在外部需求上會有一些文章可做。

  另外,大量的內地或者亞洲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人士,可能對當地的保險產品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所以到香港來購買保險產品。這也算是它一個新的業務增長空間。

  其實香港的人均GDP是在增加,現在已經是四萬四千八百多美元了,那樣的話,在保險方面,它會有一部分財富安排的需求,會給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帶來一定的發展空間。從它的人均GDP(第11位元)和保險密度(第14位元)在全球的排名來看,還有增長空間。

  但是無論怎麼講,這個市場已經是接近飽和了。從保險業挖掘內部需求來看,它可能主要還要靠內部需求的自然增長來帶動它自身的增長,而想要通過增加供給來實現增長的空間非常有限。就是說,你從供應方的角度來講,不管我多努力,最後這個空間還是不大。

  從外部的條件變化看,也並不都是有利於香港保險業的增長。比如說跟台灣有關的,兩岸直航,香港財產險在貨運這一塊可能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隨著中國內地整個海外貿易網路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可能對香港保險業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它自己內部設施完善了,也不需要通過香港來轉口了,海外貿易網路比較成熟和完善了,貨可能直接就走了。所以,財產險未來的發展空間是更為有限。

  這就是香港保險業的一個總體情況,但市場是自動調節的機制,一旦需求少了或是資本不賺錢了,它會自動從市場退出,實現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平衡。所以我預計未來保險公司從數量上不應該是一個繼續再增加的趨勢,有的甚至可能要從市場退出--像1987年香港有327間保險公司,併購的併購,關門的關門,到現在只剩200多間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