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民進黨的認知作戰:理論、現實與操作
  中評社╱題:“民進黨的認知作戰:理論、現實與操作” 作者:王崑義(台灣),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蕭衡鍾(台灣),台灣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博士   【摘要】從民進黨2016年重新執政以來,隨著兩岸關係緊張情勢與台灣政治社會變化,“認知戰”議題在台灣被炒作得甚囂塵上,特別是特定黨派以側翼及網軍對台灣人民進行認知作戰,除了頻發攻擊性與恫嚇性梗圖外,也有以精短文字來發貼文,同時通過
兩岸融合發展的經濟維度分析
  兩岸經濟關係通過長時期、大規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已在經濟的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初步形成了經濟融合的趨勢,簡言之,即台灣經濟各個層面的發展都離不開大陸的要素資源和市場資源,從而形成了台灣社會或民衆與大陸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這是不以人的主觀好惡爲轉移的大勢所趨,也是遏制“台獨”變爲現實最強有力的物質力量之一,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兩岸融合發展的整體性治理
  整體性治理希望能達到政策目標一致、執行手段相互配合,切實符合人民需求。這可以從治理層級、治理功能、公私部門協力等方面進行,跨越部門之間的鴻溝,從整體角度構建政府的功能。進而言之,需要解決人民問題爲導向、整體性的活動與合作、協調目標與手段、重視信任感與權責感、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新冠疫情對兩岸關係的啓示與思考
  民進黨“挾美謀獨”“以疫謀獨”的每一個實際舉措,台灣社會輿論對大陸的每一次規模化謾罵攻擊,都會成爲大陸各行各業、各方面民意向強硬、加速武統台灣方向聚攏的驅動因素或塑造事件。惡劣的政治容易衝淡美好的記憶,代之以新的仇視,推動兩岸反目成仇。當兩岸真正反目成仇的時候,當大衆的情緒被強烈挑動起來的時候,政黨和政治人物能够主導的空間就被大大壓縮了。任何政治體制概莫能外。……
台灣經濟爲何與大陸脫不了鈎
  台海兩岸之間,由於各種先天條件的約束和後天形勢的推移,祗要依循成本效益的法則運作,台灣的產業發展和經貿出路必然和大陸高度相連,不僅無法脫鈎,還可能越連越緊。展望未來,除了前述先天條件約束和後天形勢推移之外,有三個因素會進一步讓台灣經濟與大陸市場脫不了鈎,它們分別是“十四五規劃”、《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一帶一路”倡議。……
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權益保障的矛盾與化解
  作為台灣地區多元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地區少數民族在基本理論、制度框架和實踐方式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權益保障。但隨著時代變遷,少數民族權益保障過程中亦面臨著諸如法律目的與政治目的矛盾、少數民族權益泛化、專責機構職能有限性等問題,由此結下少數民族權益保障的“結”。相應地,有“結”必有“解”,平衡法律目的與政治目的、少數民族權益保障理論與實踐以及制度設計與現實需求這三對關係成為化解矛盾的關鍵所在。其最終目的都落腳於少數民族的權益保障,…
台灣網絡化個人主義的發展對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激活了個人為基本單元的社會傳播結構。網絡中的個人通過對社交媒體、互聯網的整合使用,締結了以自己為重心的自我傳播網絡,構成了極為廣泛、具有鮮明異質性并超越時空的社會網絡。台灣地區政黨藉政論節目、競選網站、多元社交媒體增強與選民互動,強化網絡個人主義的社會網絡傳播功效。台灣民衆的“台灣主體意識”和身份認同差異在網絡政治傳播中被強化;輿論政治化提增了台灣青年與大陸交流的“焦慮感”;民粹主義藉網絡化個人主義形成社會問題;國民黨一…
台灣的防疫傳奇
  疫情爆發之初防疫表現不俗,台灣就自以為防疫措施世界第一,聽不進任何善意建言。疫情逆轉,國際媒體一片謿諷,彭博新聞指出“自滿攻破了台灣邊境管制”,一語中的。面對突如其來的世紀大瘟疫,台灣防疫工作以名列前茅開局,中途卻落到掛車尾,未來如何還有待觀察,其中緣由值得探索。……
美日干涉台灣問題的分歧表現及其原因探析
  對美國而言,干涉台灣問題主要考慮三點動機或目標,即“以台制華”戰略需求、經濟文化利益以及聯盟義務。就優先性而言,美國干涉台灣問題首要考慮的是“以台制華”戰略需求,其次關注獲取經濟文化利益,最後才是聯盟義務的考量。而就日本來說,確保自身安全、經濟文化利益以及“以台制華”戰略需求,是日本介入台海最主要的三點動機考量。……
台灣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角色與影響
  要探討台灣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角色扮演與影響,便不能不從剛解密的文件《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內容先予解讀,然後外界才能看清美國在過去幾乎十年的時間裡,是如何塑造台灣在西太平洋戰略佈局的角色。同時美國也在全力的支持台灣,企圖來擴充美國在這個地區對中國圍堵及阻隔的影響力。……
台北與華盛頓軍事交流結構與效應
  對於台北政壇來說,透過宣示與美軍保持密切往來交流關係,其實是刻意在拉抬政治效應,經常會吹噓到讓人不可思議地步。其實許多美國研究兩岸關係學者早就多次指出,台灣對於本身與美國之軍售關係,已經到達過度政治化解讀地步。但平心而論,軍售問題本來就有其政治意涵,不論是就美國對外實施軍售原始政策目的,抑或是此項議題糾結在北京與華盛頓兩方互動關係,要讓軍售本身單純留在技術與軍事專業層次,其實亦是不切實際奢望。……
地緣政治與美台疫苗外交的戰略思考
  美中的競爭在拜登走向“多邊主義”之後,為了跟中國進行“對抗、競爭與合作”的地緣較量,美國外交不僅回到傳統的聯盟政策,在戰略資源爭奪工具方面,也從傳統的軍武、石油,橫跨到氣候與電子科技,如半導體等。如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遲遲無法結束,疫苗的生產與控制,也成了當前地緣戰略爭奪的工具。……
“台灣國家正常化”:蔡英文力拼的“政治圖騰”
  蔡英文在目前公開“台獨”幾乎不可能的前提下,想方設法迂迴變通,啟動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的“獨台”論,塑造新世紀20年代的現實版與創新版。而表層“獨台”的最大“優勢”在於,可為“台獨”作掩護:若印太態勢對“脫中”有利,迅即亮出“台獨”底牌,進而直指既定方針——“台灣國家正常化”。若周邊情勢對台不利,那退一步回到“維持現狀”。總之削尖腦袋注重乘虛而入、百般鑽營。但不管怎麼樣,蔡英文的終極目標皆是實現“台灣國家正常化”。袛有走到了這一步…
疫情肆虐下台灣“央地關係”及對地方選舉之衝擊
  在疫情下“兩岸互動不良”、“台灣央地關係不佳”,兩者因素彼此交纏,“外因連結內因”激化台灣社會衝突、對立及治理危機。這可能衝擊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再度陷入“綠中央”被“藍白地方”包圍,形成一種“二元對立”的“綠中央/藍白地方”治理格局,甚至衝擊2024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當局若能藉由“防疫政治學”與大陸展開對話,不僅可以緩和兩岸關係惡性循環,也能理順台灣內部“綠中央”與“藍白地方”不良互動關係,從而利於2022年台灣地…
民進黨的“民主暴政”路徑與機制研究
  自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將競爭性選舉塑造為民主政治存在的全部,以民主選舉和程序正義作為“暴政化”施政的托辭,在台灣社會營造出一幅所謂的“民主假象”。本文聚焦於分析民進黨政權“暴政化”的路徑與機制,以揭示其民主謊言。從生成路徑來看,分裂化的選民政治結構、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設計,和政治精英的理念與行動構成了觸發“民主暴政”的基本要素,從而衍化出了帶有“暴政化”特徵的組織結構、行動方式和話語權力。……
羅馬帝國“一國多制”與中國“一國兩制”的比較和借鑒
  在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并存著多種制度,帝國總體上實行君主制,埃及行省實行法老制,叙利亞行省實行共和制。埃及和叙利亞行省內的法作為地方法律保有自己的特色,但中央的法律依然對地方法律有很大的影響。“一國多制”和“一國兩制”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基於“人定”而確立,後者則是基於“法定”而確立。“一國多制”之下不存在單獨的“法域”,而“一國兩制”之下存在單獨的“法域”。中國在構建“一國兩制”法律制度時可以借鑒羅馬帝國“一國多制…
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內涵、構建阻礙與構建路徑
  “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提出的。早在2013年6月,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就提出應“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2015年5月,習近平又在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提出“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②2016年,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學界已從不同角度對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本文擬進一步探究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當前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主要阻礙因素以…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之台灣機會分析
  “規劃和綱要”就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在以往的發展基礎上,清清楚楚地公開宣示未來5年中國的作為和目標,亦即中國大陸承諾要作出的改變。而以中國的體量,則中國的“變”,當然就是世界的機會,人類的機會。而台灣在中國大陸的“變”中,原本就有其地緣、文化之便利,其“機會”自然更多,更快,也更大。……
台灣居民在大陸權利義務實踐的法治思維、政策路徑與治理體系
  台灣居民作為中國公民的權利義務因為多種原因在大陸尚未充分實現,“同等待遇”成為功能性、權變性和實效性的替代路徑。作為基點和聯結的“同等待遇”能够逐步推動台灣居民在大陸的法律身份、政策地位和實際待遇的內在契合。為了推動和深化台灣居民在大陸的權利義務實踐,法治思維應以“台灣居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為準則,逐步將大陸既有法律規範擴展適用於台灣居民在大陸的權利義務實踐,政策路徑可以從放寬或規避戶籍准入限制入手,推進“居民待遇”以達到等同…
台灣憲改主張對兩岸關係之政治衝擊
  在台灣當前制度框架、主流民意、民進黨內主流派系及國民黨、大陸當局共同制約下,最終應會以蔡英文所倡議“維持現狀”作為修憲“底線”;修憲重點聚焦於公民權下降至十八歲,政府結構重塑及治理能力提升。民進黨黨內激進獨派及獨派政黨所宣稱修憲改革之“高線”目標,看似“狂風暴雨”,實則猶如“茶壺裡風暴”,最終仍會是“和風細雨”局部性修憲,在此結構性制約力量下導致台灣憲改不易變更兩岸現狀。……
   共1193條﹐第11/60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