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國學大師的人文情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00:00:20  


袁濟喜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中國網與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推出的國學第八講是:國學大師的人文情懷,全文如下:

  中國傳統的人文學術即國學,始終將學術與人格境界融為一體,充滿著人文情懷,不同於西方自古希臘起就形成的學術觀念,後者注重學術的工具性,而中國學術探索如何與天地之道、社會人生的結合,追求學術中真善美境界的融合,從亞理士多德與孔子學術價值觀的比較中,便可以見出這一點來。亞理士多德倡導學術的工具性,而孔子教育學生時卻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說:“士,志於道”;《禮記•中庸》中提出學習的境界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明代東林黨人顧憲宗提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便是這種讀書求學與天下之事相關聯的學術價值觀的體現。真正的學問,往往是在這種情懷熏陶下形成,並且通過個體人格的堅毅實踐來造就的。在這一講中,我們通過對於幾位近代國學大師人文情懷的介紹,來探討國學的這一特點。

  一、章太炎的漢語情結

  章太炎是近代國學的宗師,他對於當代的國學思潮影響至大至深。因此,要談國學大師,是不能回避太炎先生的。章太炎早年走的也是純正的清代學者的道路,他年少時在杭州西湖邊上的詁經精舍師從俞樾學習經學與小學。但近代風起雲湧的維新思潮與革命運動,促使他走出書齋,訣別俞樾。他將自己的學問與實踐結合起來,他的學生魯迅先生稱他為“有學問的革命家”。自1905年起,章太炎在《國粹學報》上發表若干學術文字,並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宏獎光復,不廢講學”。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時,刊登《國學振興社廣告》,仿效日本一些學者用“一國固有之學問”來弘揚民族精神的做法。章太炎的國學講習班培養了許多國學大家。後來北京大學一些著名的文科教授,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大多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章太炎晚年退出政壇,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誌,培養國學人才。

  梁啟超曾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在此清學蛻分與衰落期中,有一人焉能為正統派大張其軍者,曰:餘杭章炳麟。”在晚清學界新舊交替之際,章太炎呼籲:

  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

  章太炎告誡人們,當此國運日危、文化轉型之時,光靠國學固然不足以立國,還要充分學習西學,但是國學不振而要復興中華卻是絕無可能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