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誰幹掉了林彪“256”專機?(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30 10:21:11  


 
  其實康庭梓的文章總是讓人不放心,例如他在《黨史博覽》2004年第5期上新發表的《林彪座機殘骸哪裡去了》一文中寫到:“重量為51噸的三叉戟256號飛機,被肢解後散落在如此大範圍的草原上。”這實在是不應該犯的錯誤。256是三叉戟1E型,重量為43.3噸,重達51.2噸的三叉戟是三叉戟3B型。中國要到1975年8月,才進口了第一架3B型的三叉戟!作為筆者這麼一個外行尚且知道這些差別,康庭梓作為三叉戟的駕駛員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就怎麼也說不過去了吧。就是在康的《思考》那篇文章裡,還提到我使館人員在墜機現場看到了三叉戟的三台發動機:“在上面提到的那扇門的東南30米處,有一台外殼炸裂的發動機,這是3台發動機中出現的第一台。根據孫一先繪制的殘骸分布圖上看出,在接近480米處的西側,出現了第二台發動機。在尾部東南方向25米的地方,是第三台發動機”,完全忘記了自己文章中就說過的,在我使館人員到達現場之前,蘇聯人早已拆走了一台發動機的事實。可見康寫文章太有些隨心所欲了。

  至於那個引起廣泛注意的右機翼根部圓洞,“擊落”說和“油盡迫降”說都有不同的解釋,甚至細化到洞口鋁刺“外翻”還是“內翻”的爭辯。可是在爭論中,人們卻不知不覺走入了盲人摸象的誤區,忘記了要把256作為整機來分析的普通常識。256飛機翼展28.96米,機長34.98米,機高8.23 米,不僅僅是一個右翼而已。256機身任何部位的損壞都有可能導致256的墜毀。256墜機後機身爆炸分裂,30多米長的機身變成無數碎片,四散飛落在數百米的現場上。在如此大的分散面積上,無論是機身、機翼還是發動機,如果在爆裂的接口處有什麼“洞口”或者外來物造成的損壞,在短時間內是根本無法辨別的。只有把殘骸搜集齊全,拼凑到一起,或許還能找出蛛絲馬跡。僅僅否定右機翼上一個來歷不明的圓洞是導彈造成的並不能排除256被擊落的可能性。

  據我駐蒙使館人員孫一先的回憶,蘇聯人在我使館人員到達現場之前,開著直升飛機,匆匆忙忙拆走了256的一台噴氣發動機。一般通行的看法是蘇聯人急於竊取三叉戟噴氣發動機的先進技術。可是,仔細分析一下,難道就不可能是為了隱瞞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如果蘇聯人確實擊落了256,後來又在飛機的機翼上發現了“中國民航”的標誌,就不免要想盡一切辦法避免背上“擊落民航客機”的罪名。所以在後來的談判中指示蒙方一口咬定256是軍用機。另外蘇聯人肯定還要想方設法消除留在現場的256被擊落的痕跡。蘇聯人急忙把火的趕在中國使館人員到現場之前拆除一台發動機,就有這方面的嫌疑。很可能那台發動機上留下了某種導彈或者炮彈造成的明顯損壞。

  如果說是為了竊取技術,蘇聯人大可以從容地在中國人員勘查完現場再行動,何必那麼猴急?為此不惜指使蒙古方面再三編出天氣不好的謊言,阻撓中國使館人員前往失事現場。可以說,這裡面肯定是有什麼原因使得蘇方不想讓中方看到這台發動機。因此,說發動機帶有被擊落的痕跡有很大的合理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