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台灣專家:勿用傳統觀點看奧巴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8 00:16:57  


 
  美國對台政策不會完全因人而異

  談到對華、對台政策,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以及在選前與選後兩次到華府談的經驗裡,我認為華府故意釋放的訊息是,不管台灣今天哪一個人做“總統”,對大部分的美國人來說(甚至是政策決策者來說),都是台灣人民的選擇;不要因為台灣領導人的變更,就以為美國對台灣會徹底改觀、或徹底改變美國對台政策。也就是說,美國過去這幾年對台灣的殘留印象,仍會持續影響目前美國對台的作為或看法。所以不是一刀切斷,我們換了一個人,就突然覺得台灣很好,而是會有一個延續性影響的(lingering effect)存在。

  大的政策環境決定美國的對台政策

  相反的,我得到另一個觀察點:如果台灣有人擔心過去克林頓政府曾經有些官員對台灣不友善,認為這些人再回籠、擔任奧巴馬政府亞洲事務的決策官員,很可能對台不利,也是多慮了。

  多慮的原因不在於是不是同一批人、或是特定幾位回到政府裡面,而是大的政策環境改變。換句話說,過去若干人士對台不友善、或發表感覺很傾斜的負面言論,很多美國政策界人士認為是發生在1995年兩岸中斷談判之後,到2008年之間,美國政府官員所說的話。不管小布什政府的第一任期好像比較同情台灣,或是克林頓政府後期好像對台灣比較嚴苛、小布什第二任後期講了一些重話,這些很大的因素都是因為兩岸問題。

  當兩岸重新開始接觸以後,美國的利益轉變了。當海峽兩岸不是以對抗的形式,台海發生軍事、冒險的衝突降低了以後,美國官員即使是同一批人,未必會抱持原來的看法,因為當時環境與現在不一樣。因此,這就導引兩岸持續交流穩定的對話與溝通,這很可能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對華政策的外部環境。從現在看來,胡錦濤與馬英九都願意在穩定兩岸關係上作出努力,在這個大環境下,奧巴馬只要維持穩定的現狀。

  兩岸制度性協商已成為美中台關係的一個安全閥

  最後,整體來說,奧巴馬不是因為對華或對台政策而當選美國總統,他要處理的美國國內及國際優先議題才是重點。以兩岸在這些議題的關連性而言,相對較強的當然是北京。所以,華府在對華對台政策上要從兩個層次來看:一個是對全球事務與本國利益,他們從需要中國大陸的程度來決定雙邊關係的層次;二是考慮到兩岸、或美中台三角關係時,美國對北京或台北政策的均衡點層次。

  這兩個層次美國人是分開來看的。有些全球性問題,美國不一定把同樣的邏輯、關聯性直接拉到美中台三邊關係;主要的關鍵點是目前兩岸制度性交流協商。所以,兩岸制度性協商變成一個安全閥。而美中討論全球性雙邊問題的時候,必然要把台海關係拉進去。而在談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時候,兩岸定型的交流也是關鍵點。過去8年,在兩岸沒有交流協商的情況下,變成美國站在中美、台美兩組雙邊關係的支撐點;現在兩岸接觸以後,變成有三組雙邊關係、三個支撐點。所以這個三角形關係是比較實在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與海峽兩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