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新移民改變香港 也將改變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14:33:16  


 
  香港其實是有能力容納新移民的,所以現在每年5萬的單程證來港並不是問題。那問題出在哪裡?個人和個人之間可以共處,但當政府插手的時候就麻煩了— 我們香港政府經常是“點金成石”,他們一插手事情就糟糕了。90年代末的居港權之爭,當時的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蕭炯柱,他是一個我很尊重的官員,他那時候都講如果有167萬人過來,香港的排污系統是受不了的,每個人衝一次廁所,我們的排污系統就會垮掉。“本土力量”將內地人比作“蝗蟲”其實就是那時延續下來的恐懼。

  到了今天,對新移民的歧視主要集中在香港社會的底層。為什麼?因為新移民不會影響到有錢人和城市中產,他們巴不得多一些內地人過來,買多幾個LV。但是對底層的民眾來說這種影響是很實際的。比如他排了很多年等公屋,就快輪到他的時候,突然說,有一個新移民是單親媽媽,她的情況很凄慘,因此她要插隊,這種時候他會怎樣想?所以說新移民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資源分配的問題,只是本地底層用新移民來做替罪羔羊。當政府告訴他們新移民過來就是占用你們現在的資源,他們的抗拒當然會很強烈。

  “感染”社會

  閭丘露薇:耿春亞,你作為一個從內地來香港很多年的新移民,你怎麼看待香港人的身份問題?

  耿春亞:我來香港已經8年多了,但還沒有申請永久居民,因為我想不通為什麼要申請。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要領綜援,也不可能去申請公屋,所以我不覺得香港身份對我來說是一件必要的事,相反我倒是擔心如果申請了香港永久居民,那就意味著失去中國(內地)公民的身份,這是我不願意的。

  我們再來看派錢的事。我到香港8年了,但我不會領這6000塊,說實話,我覺得受之有愧,這6000塊和我沒什麼關係。

  接著說生孩子的問題。這也沒什麼可爭的,這個事情很簡單,政府多投資辦些醫院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引進內地的資金和人才,這不是什麼困難的事。還有教育的問題也是一樣,政府增大投入就可以了。內地人來得越多越好,對香港社會而言,這不會造成什麼負擔。這些人都是納稅人,他們能給香港創造價值。

  閭丘露薇:針對耿春亞講的,我想提兩點。第一,每個內地來的新移民,當你在香港住滿7年考慮是不是要拿永久居民身份的時候,有一個因素是不該被忽視的,就是你可以有選票,你有了選舉權。另外,這6000塊錢的重點不是說你個人需不需要的問題,它涉及的是一項公共政策,既然是公共政策我們就要去討論它背後的理念和思路。

  《蘋果日報》前陣子有篇文章,說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是“內地惡質社會”影響香港的又一個例子。所謂的惡質社會,作者舉了很多例子,比如說貪污、行賄、不排隊、不守秩序等等,他擔心越來越多的內地人來到香港之後,會把這些也都帶來香港。其實我想這也是很多香港人的擔憂。我自己來香港十幾年了,坦白講我是覺得香港現在的公共衛生、公共秩序的確沒有過去好。我自己也見到過一些事,比如有的從內地來的同學會給老師送禮希望能給他一個好成績,這樣的事情可能對香港本地的同學來說是他想都沒想過的。但另一方面,香港和內地的融合是無法避免的。人總是要來,這些不好的習慣也一定會被帶來香港,所以我想問一下何秀蘭,你覺得香港政府在面對這些必然要發生的變化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

  何秀蘭:文化的融合,其實由政府去做是不夠的,也不會做得很有效,最大的能量是在傳媒。無論是推動融合還是撕裂社群,傳媒的力量都是最大的。這就需要社會上一批有影響力的,拿著筆或者拿著麥克風的人,大家一起打開自己的視野,平等地看待不同地方的中國人,甚至不只是中國人。

  政府可以做的事情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但除了資源調配,在文化方面政府能做的很有限。這點可能和內地不同。在香港,政府的管制方式是通過法律,而法律只是管普通人不要謀財害命,不要傷害別人,不要做壞事,但是法律是不會要求大家做好事的,不會說你今天沒有日行一善就要罰款。這可能是香港和內地的一個差異。我以前回內地聽大家講“五講四美”,要這個美那個美,到處都在宣傳,政府機關也掛這些口號出來。要是香港政府說這些,大家一定會笑。

  其實香港和內地最大的邊界不是深圳河,是兩地不同的法制。香港人的恐懼,不是恐懼內地人,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沒有問題的,商業交往也沒有問題,香港人恐懼的是不守法的管治和行事方法。

  (此文根據每月在香港舉辦的“我在中國”論壇“出.走”系列第三場對話編輯整理。整理者:浪子、黃海、黃庭堅、Stephen、田悠、馮自強、黃雋咏、笑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