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新移民改變香港 也將改變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14:33:16  


 
  香港城市大學的梁麗清說,新移民之所以以女性為主,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主要還是因為婚姻移民居多的緣故。“在這些家庭里,男方往往本身就是香港的低收入人士,經濟能力就有限,於是到內地跨界覓妻。”

  這種隔閡有時是兩面不討好。香港同根社(新移民婦女團體)一個社工向記者坦言,“回到內地,朋友們都不相信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間在生活方式上有那麼多矛盾。我總會時不時地跟新來港的姐妹說,來到香港,你就不能不適應香港的環境。”

  在香港,新移民婦女往往也格外受到婦女團體的關注。類似的故事經常可以在女性團體宣傳中讀到:原住民老公對內地來的老婆態度惡劣,家務不做,家用不給,女方一般卻選擇隱忍。

  “最主要是沒地方住,只好忍了。”王霞搖了搖頭。她和老公也不時會有爭論,不過矛盾並不大。

  這個周日,天水圍幾個社區都在舉辦卡拉OK歌會。像很多內地城市的社區一樣,在一塊小廣場周圍,掛著“嚴禁XX”等的標語,一些居民唱著普通話歌甚至紅歌,其他街坊們就在一邊圍觀——在平時,像廣場唱歌這樣的活動很少舉行,因為涉及市政噪音;也很少有人帶寵物下樓溜達,因為狗牌要錢,罰款很嚴。

  “騙綜援”

  在記者的接觸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偷渡到香港的居民,也就是在香港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到港的人,通常會懷念過去靠勤奮去適應社會的日子,並對近年的新移民持鄙夷的態度。

  “很多人在深圳有鋪位,來到香港就拼命生,拿三四個孩子來騙綜援。不做事,有幾個孩子就拿幾個孩子的錢,上邊(指內地的收入)又拿,下面(指香港政府的援助)又拿。”一個50多歲的屋村看更的話語中,明顯帶著不滿。

  這種現象的確存在,但不是全部。不過,特區政府沒有能力調查每一個新移民在內地的真實經濟背景,這使新移民的“貪心”印象更加負面。香港電台曾這樣評論:“領取綜援者,事實上以老人為主體,但一些騙援的個案卻使新移民整體上成為了千夫所指。”

  在天水圍,不少女性新移民因為要照料孩子,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於是索性做了全職媽媽。她們面對社會援助的難堪有時是難以啟齒的,甚至政府為低下層申請綜援的社工,在幫她們登記綜援時,也會給這些新移民臉色看。

  另一個極端情況是,幾年前天水圍有些新移民甚至不知道可以領取援助:因為沒有社工找他們,街上也沒有宣傳。

  一個來自廣西的師奶,名叫笑卿(化名),說一口純正廣東話,看上去自信心也比其他人強。她當初在內地見到現在的丈夫,油光滿面,天天卡拉OK,便嫁給了他,豈知1999年到港,卻只見到他的家,是“一個煲,一個鍋,一個水壺,兩只碗,兩對筷子,連米桶都沒有”。

  為了生計,笑卿做過酒樓樓面工、幹茶餐廳、當保姆,勞心勞力。最難受的是,香港的親戚還在背後嘲笑她拿綜援。“不做這個我能做什麼?英文不懂,我連繁體字都認不全。但拿綜援算了,自己卻放不下面子。” 笑卿頗有些無奈。

  在主動找工作的新移民中,笑卿算是幸運的。除了語言、學歷不被承認等障礙外,天水圍的居民比一般新移民面對更多一層求職困難:區內沒有工業,沒有寫字樓,連商場都不多,去外面找工吧,單是來回市區的交通費都已經數百元,而工資往往幾千而已,算下來得不償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