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新移民改變香港 也將改變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14:33:16  


 
“悲情市鎮”天水圍 

  天水圍未必是香港新移民最多的地方,但這裡的小社會,卻帶著很多新移民的總體特征。他們以女性為主,通常以婚姻途徑移民至香港。她們衝著香港的繁華而來,卻失望地過著隱忍日子。

  天水圍天耀一村球場。攝影_孫海

  記者_炫風 實習生 曾明瑞 香港報道

  天水圍,一條河渠相隔,南面是林立的住宅樓,北面是青綠的山。很多拜訪過天水圍的人,都贊這裡環境優美。

  不過天水圍的美譽也僅限於此。這裡處於香港的西北端,遠離傳統市中心,住戶近30萬,大部分都是租賃公屋(政府廉租房)的居民。這一帶居民的家庭收入平均數,與市中心最高地區相比起來,差了兩倍有餘。

  天水圍離深圳近,離香港(市中心)遠。天水圍的北面就是深圳灣,離海關的車程是十幾分鐘,而離旺角的車程最快也要一小時。

  《南都周刊》記者在這裡碰到了很多來自內地的新移民。他們會像深圳河北岸的社區一樣,偶爾組織在大樹下唱唱普通話歌曲。這幾年,港媒稱他們為“新來港人士”,坊間則說他們是“新移民”。在香港,“新移民”往往指那些從中國內地移居到本地的人。

  與1980年代以前的老移民,2001年以後的“港生一代”,或者憑富貴或學識赴港發展的移民群體不同,多年來,這裡的新移民以女性為主,通常以婚姻途徑移民至香港。另外,“行為不文明”、“貪心”、“行為怪異”等對新移民的負面印象,近年來(尤其開放自由行及赴港產子數量激增以後)更在香港人心中強化。

  天水圍未必是香港新移民最多的地方,但這裡的小社會,卻帶著很多新移民的總體特征——調查顯示,教育程度低、消費力弱、夫妻不和等負面特征,在香港新移民家庭中比例更高,這與天水圍的社會狀況多有重合之處。

  貧賤夫妻百事哀,大部分新移民家庭的收入低,家庭問題往往也較多。從2004年開始,天水圍接連發生的多宗社區家庭倫常慘劇,被媒體廣泛報道,2009年一部反映天水圍家庭題材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更與陸續增多的天水圍新聞一起,合力使外界對香港新移民的看法,又加上了一個“悲情天水圍”的標簽。

  2004年4月11日,天恒邨無業男子李柏森,用刀砍死了來自內地的妻子及兩個親生女兒,繼而自殺,製造了震驚全港的天水圍滅門慘案。這也是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的故事原形。

  電影以外,天水圍和它的新移民們,真的這樣悲情嗎?

  變形的香港夢

  天水圍本來是大片的魚塘,從1990年代開始建設成為居民區。與香港大多數居民區一個最大的不同是,輕軌是這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因而這裡的空氣質量明顯要比市中心好。在這裡,無論是本地原居民還是新移民,每天都習慣沿著軌道,在不同的街區聚散。

  王霞(化名)是記者在這裡遇到的第一個天水圍新移民。她的老家在浙江,6年前嫁給了一個香港的士司機。“第一次來的時候,覺得這裡很漂亮。什麼都是新的,跟老家完全不一樣。”

  也有一些香港人住在天水圍為數不多的私人屋村里,比如香港城市大學的一個學生。她這樣描述著這裡的新移民:“在輕鐵里,有時覺得他們很沒教養,蹲在地上大聲講話,話題無聊,還要爭位置坐。不過,看起來,這些新移民家庭主婦對孩子都非常照顧。”

  王霞說,她早就察覺到這些本地人的異樣眼光。在浙江老家時,她是一個賣手機的店員,平時檔口之間都是大聲吵鬧,沒人會說什麼。“但這裡不同。買東西都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口音,如果售貨員聽兩三次也不明白你在說什麼,她很可能就會不做你的生意,甚至不理你。”

  王霞是這裡數萬新移民中的一個,她們大多都是女性,來自內地的二三線小城市或者鄉村,衝著香港的繁華而來,卻往往過著失望的隱忍日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