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大陸: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四)切實提高民共對話課題的研究品質,為民共對話實踐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在統獨矛盾仍是民共對話最大政治障礙的情況下,人們不約而同地希望優先開啟以學者、智庫交流為載體的“二軌對話”。提高相關課題研究品質已是當務之急。需要指出的是,筆者所言“研究”,不僅指某些業務部門、專家權威所從事的“內部報告”性質的思考成果,更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既堅守政治底線又符合學術規範的公開討論。

  其一,關於研究環境。對大陸研究者而言,民共對話課題因牽涉統獨問題、政治氣氛問題而具有高度敏感性。如何拿捏政治與學術的關係,值得深思。筆者以為,關於民共對話問題的研究,在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方面統一思想是應該的,但統一“思想”,不等於統一“思考”。應改變思維定勢,適當鼓勵學術爭論。

  其二,關於研究對象。概括地講,有兩大著力點:一是在兩黨統獨價值取向嚴重背離、連“九二共識”這一“創造性模糊”概念也無法成為共識的情況下,如何創新概念破解“前提困局”。這個很艱難,但也不斷有人在嘗試,如黃嘉樹教授曾提出“只要民進黨當局承認‘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兩岸關係是中國人之間的事情’,就可以視為其已接受‘一個中國’原則”(23)、謝長廷提出“‘憲法一中’是事實”(24)。二是研究具體問題、具體事項,比如,民共對話的目標、主體、機制、議題、進程;民共對話的醞釀、籌備、開啟、磨合、持續、深化、落實;草擬民共對話聲明;整合研究隊伍,做好人員儲備;等等。

  其三,關於研究風氣。部分學者身上存在一些思維傾向,如,看到來大陸參加兩岸論壇的民進黨成員被開除了,就推測民進黨大陸政策將延續“保守、僵化”;看到蔡英文當選黨主席了,就大談民進黨世代交替完成。但結果表明,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這說明,儘管對於民進黨的研究已取得長足進步,但形成關於兩岸關係、島內政治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